凱里:聽覺與視覺的雙重盛宴(組圖)
詩人說:這里,是人類保存的一支最古老的歌謠;
學者說:這里以美麗來回答苦難;
我說:這里的神秘超越了好奇。
這里,就是凱里。
凱里是苗語音譯,直譯意為“犁田”,是苗族的一個分支跋山涉水后選擇的最后家園,坐落在云貴高原的苗嶺深處。如今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被譽為“苗嶺明珠”。全球十八個生態(tài)文化保護圈之一,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
凱里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南蠻牂牁國,戰(zhàn)國屬夜郎且蘭國,秦漢屬且蘭縣,元代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推行土司制度,凱里市境設有凱里長官司,“凱里”這個名字開始走進歷史舞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
巴拉河串起苗寨畫廊
巴拉河像一條彩帶從大山深處飄來。在巴拉河兩岸的萬綠叢中,掩映著無數(shù)苗寨,苗寨里的飛歌不時從這邊唱過去,又從那邊唱過來。飛歌在巴拉河上空蕩來蕩去,使巴拉河成了會唱歌的河。這條會唱歌的河又像一條彩鏈,它兩邊依山傍水的寨子就像顆顆明珠,被串成遠近聞名的苗寨畫廊。
從凱里出發(fā)僅二十多分鐘,我們就來到了第一個旅游景點——南花。
南花苗寨坐落在巴拉河畔半山腰的蒼松翠竹之中,我去時正值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因吊腳樓多用杉木而建,遠遠望去感覺這是一幅掛在山上的畫。新修的寨門一面靠山一面臨水,從“南花苗寨”幾個醒目的鎏金大字下走過,便是苗寨都有的風雨橋。
南花的寨容清亮,層層疊疊的吊腳樓依山體向上延伸,上邊為上寨,山腳為下寨。我們沒有見到要找的老校長,只見到了他的愛人。都說苗族女人漂亮,可真不虛傳。這位老婆婆足有六十多歲了,姿容依然嫵媚動人,我驚訝于她頭發(fā)的烏黑茂密,她說根本不用洗頭膏洗頭,只是到山上采些植物來洗,我說是皂角嗎?她說也不知道,只是從小就這樣。更令我驚訝的是她碩大的耳洞,經(jīng)她同意,我塞了塞,何止是小拇指,中指都能穿過去。這么大的耳洞是怎么打的呀?老婆婆說,從五六歲開始,用針穿的,然后逐漸加稻草,慢慢就這樣大了。她笑的很單純,說的很輕松。
我最喜歡那純木結(jié)構(gòu)的吊腳樓,特別是那屋檐或窗前掛著的串串玉米、辣椒,讓每一個從鄉(xiāng)村里長大的人都會想起童年,想起老祖母。
從南花出來往前僅一二公里,就是季刀苗寨。這里的古樹參天,百年步道,百年糧倉,百年古樹,百年古歌,讓我窺見了老百姓的勤勞和智慧,對苗族人民充滿了敬意。
“三里一寨,五里一村,巴拉河畔,不用秤稱”這是凱里人比較風趣的話。的確,沿著巴拉河往前走,美麗迷人的峽谷風情,會讓你的腳步不想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