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在貴州談“文化孤島”現象
2007年7月17日下午余秋雨教授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
對我來說,原生態文化已經成為我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這個古城,我產生了有研究興趣的沖動。隆里古城牽涉到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原生態文化本質上和大一統文化有著一定的矛盾,原生態以自然的方式在這里存在著,本身存隆里古城的產生是朱元璋剛上任10年左右,這里爆發了侗族和苗族的起義。規模很大,調集了20多萬人,朱元璋一定要來鎮壓派出了自己的第六個兒子,調動了30多萬人,打了整整8年。朱元璋上任第18年后,問題暫時解決了,部隊不能撤走。就在這里設置了一個衛所,有士兵和家屬,準戰斗狀態的城鎮。最關鍵的主要軍人來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及附近的江西等地。這些人的文化背景是漢文化,所以就產生了生態文化的近距離的對峙。這個對峙就是隆里是漢文化有武裝力量和朝廷的力量,城墻外的是以苗族與侗族為主的原生態的文化,就產生了近距離的對峙。奇跡就發生了,盡管有城墻內外不斷產生沖突,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孤島保存下來了。這里最重要的能吸引遠近旅客的文化標牌,就是在西南地區,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漢文化的孤島,開始時軍事意義,政治意義,但現在卻是文化意義,帶著漢文化的文化結構在這里固守著。
開始時,保留了生活的習慣,故鄉的習慣,家譜可以沿襲到故鄉,也可以沿襲到漂流地。周圍的侗族與苗族的百姓覺得這是大明王朝以政府的背景為所在,我們當然是服從,不能反對,我們也是按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但你們如果憑借你們的軍事強權來騷擾我們的文化體系,那你們是不能剝奪我.這就構成了有趣的文化對峙,這樣一個城堡將會使得很多學者對此產生興趣,保留了漢文化。
隆里古城形成了第四種文化沖撞的文化模式:
第一被是被侵略的文化孤島。例埃及,尼羅河西岸,還能找到法老時代的影子,為了自守他們不和外人通婚,這個群體漸漸微弱。隆里古城就沒有像埃及法老文化那樣悲涼。
第二種是侵略者的文化孤島,例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亞歷山大東征時帶著部隊攻打埃及,巴比倫、波斯和印度等地。一路打過來,一路通婚。他們和隆里不同的是,他們是真正的遠方的侵略者。而隆里是同一個大文明下的一個文明,而他們是以通婚的方式來表示友好。
第三種冤冤相報的互相制造文化孤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猶太人的世界里有阿拉伯人,是最不好的一種文化孤島。
第四種范形,隆里盡管沒做最好的宣傳,但卻是各種孤島中愉快的方式來完成一種融合的方式。中間也有很多的悲劇,問題是一直在大的中國版圖之內,封建王朝的整體方針總是希望“和”,不希望“亂”。政府王朝和少數民族都希望和平,平靜地走向理性、交融,按現在的話來說一起走向和諧。盡管文化有差異,這里出現了比較愉快的現象,有些文化的范形產生了良開的變更,我所看到的是建筑,這里主要是徽派建筑,是中國建筑的典范,但這里的與安徽不同,里邊的結構有文化,這里的氣候與安徽不同,而有這里的顏色艷麗,老百姓說是受了侗族彩繪的影響,就不像原來在安徽的徽派建筑的單調色彩,這與少數民族有了呼應。有些因素人產生互相良性影響。再如:“花臉龍”是我研究的儺文化的一種,中原的儺和這里的儺發生了很好組合。儺的功用說起來話長,一些地區是自我強化,自我的武士化,不存在祝賀作用。在內地不一樣,以舞龍為目標,這里把當時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又把中原的儺文化組合在一起,完整性有中原舞龍的特點。花臉是受隆里古城以外少數民族儺文化的特點。我說了那么多,我可以得出結論性的感覺——在隆里我們看到在文明與文明對峙,互生過程中的第四種文化孤島模式。第二是我看到了帶有半軍事化的明代以來的民眾居住方式或半軍事化的城市生活方式,這點我覺得非常重要。第三又告訴我們,一切軍事沖突與政治沖突最后留下的成果是文化成果,所以我們要以保護文化成果的方式來保護整體歷史。我們把這個文化成果保護住了,文化是最后一個倉庫,這個倉庫我們用愉快的方式落到我們眼前了,就要好好的打理它,保護它。
概括性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一來的地方。如果你光想知道漢文化從頭到底都是光明燦爛,力量無比吧?不是,你到隆里古城就會知道,也會在多生態的情況陷入孤島。你以為我現在提倡的原生態,從沒有受過任何干擾它就千百年安安穩穩保存下來了嗎?不是的,它經常會受到大一統文化的沖突,但是大家本著和諧的思維,大家慢慢地結束了悲劇,最后變成了喜劇。這是讓大家可以到這里不管是中國人外國人來上一門東方文化的課,我們當地的人貴州人要有決心,我們所要保護的原生態文化并不是載歌載舞的少數民族服裝,我們在保護少數文化時很可能保護住了一個大的文化形象,我們所保護的原生態文化,很可能保護住人類文化的存在模式。
(羅曉松 楊雄 姜秀波 整理組稿)
[特別聲明:如須下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