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凱里公交車怎么啦?
講故事一樣講新聞,已經成為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新聞方式,本港近期推出一系列“講新聞”策劃專稿,但愿能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同時,我們也希望廣大網民參與,把你身邊的新聞講給我們,讓我們告訴大家!
黔東南信息港編輯部
2007年11月21日
目擊:
實習記者 龍幫洋
公交車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也是人們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一)
人們上班、上學、出門買東西、游玩、乘得最多的就是公交車。我是一名鐵桿的公交車乘客,因為家離單位較遠,坐公交車往返于家和單位是每天的生活內容之一。凡是經常坐公交車的人都知道上下班,節假日,學生上放學成了它的高峰規律,當一輛公交車呼嘯而來還沒停穩,站臺上的人就爭先恐后的往車門內擠,等車的人總是陸續不覺,而車總是供不應求。
同一個站臺,不同的車,每到上班我都是習慣地站在同一個站臺上等車,上車的站點屬于人口流動較大的地方,所以想找一個座位安穩地坐下成了我不敢奢望的事,好不容易擠上車,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擠了進去,站在我前邊的是一個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的青年男子,穿著一身綠色迷彩服,衣服上補了幾個碗口般大的疤,腳下放著鋼鍬和鐵錘,看這身行頭像是從事建筑行業的,手上拿著幾個拳頭般大的肉包子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噻,一股很難聞的蔥肉味撲鼻而來,這時車上的售票員表情很嚴肅地擠過來不客氣地說:“哎,你腳下面的那些東西拿遠點,沒看到車上怎么擠”男子很無耐,只好彎下腰把腳下的工具往車窗邊挪,可以想象車上就這點空間別說彎腰就是轉身都是很困難的,他彎腰磨蹭了半天才把工具挪開,這事發生在誰身上都會郁悶,沒辦法我只有朝手臂般寬的空隙里挪了挪,嘆了口氣,撇過臉瞭望著這座熟悉而美麗的城市,感覺著窗外朝陽照射下的暖輝和忙碌在喧鬧節奏下的人們。
(二)
車到達了下一個站臺,到站的人匆匆下了車,我身邊空出了幾個座位,想都沒多想就一屁股坐了下去,沒想到司機正要起步,急急忙忙地又上來一波人,看來上來的人不比下去的少,車上的人多了,沒有座位就站在車中央過道上。坐在我身邊是一個和我一般大的青年,過頭挺高,頭發很長,頭發上還染了五六種顏色,要是遠遠看去還真難辨別是“東方人”,耳朵上戴著耳塞,看樣子是在聽mp3,閉著眼,腦袋還不停地搖晃,前邊坐著一男一女,看他們打情罵俏的樣子,很像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后邊坐著一個很小的小孩子,一張稚嫩可愛的小臉上,續寫著天真無邪,她身邊是一個中年婦女,時不時地跟小女孩說話,用不著猜這肯定是她的母親。
到了不知某一站上來了一個瘦小的身影,腳步移走遲鈍,頭發霜白,年過七旬,上來時售票員忙著售票沒注意到她,關上車門,因為趕時間,司機快速將車起步,由于慣性身體會前后搖擺,老人在人群中搖曳而不安穩,使她產生一種欲預而倒的樣子,她扶著邊上的扶手一步一步地往車里挪,尋找車位,我正起身讓座,一個聲音使我停止了這個起身動作,“婆婆,來,我扶你坐這里吧!我馬上就要下了”一個非常清甜的聲音回蕩在車里,突然有好幾雙眼睛注視著她,有欣慰,欽佩,肯定;有驚異,有蔑視,有嘲諷。托過老人的手很熟練地把老人扶到座位上去,老人用友善而慈禧的臉望著她說“真是個好姑娘,婆謝你了,能主動讓座,太少了,少啊。”這時,車剛好到站停了下來,她對著老人點頭微微一笑,趕緊離開了。
坐在車上回想剛才的動人的情景,內心多少有些懊惱。其實老人前后左右都坐著不少年輕人,中年人,為何會如此冷漠;當然,我沒權利對任何人作批評。總之,剛才發生在眼前的行為多少也會令我感到驚詫,不能說女孩是多么的有愛心,道德是多么的崇高,我只是覺得她的行為很正確,也是應該做的事情,其實也是一件很平常,簡單的事情。
(三)
現在
(策劃 編輯:姜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