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能否拍一部“蚩尤”電影?
黔東南能否拍一部“蚩尤”電影?
姜秀波 / 文
以苗族文化為背景,貫穿整個黔東南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拍一部氣勢磅礴的電影,把中華文明的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搬上銀幕,一直是在我的心愿。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與美索不達米亞、法老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美洲文明并列而堪稱為世界范圍內最古老的獨立發展起來的五大原生文明之一,又是人類文明史上賡續發展數千年而未曾中斷的古代文明。而創造這一獨特東方文明的人文始祖就是黃帝、炎帝和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代最早發明冶金術、宗教、刑法,最早使用農具和兵器的部族首領,被公認為苗族人民的始祖,與炎帝、黃帝一起開創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與炎、黃二帝一起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陜西有“黃帝陵”和軒轅廟,湖南有“炎帝陵”,已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中心,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形成規模的“蚩尤”文化中心,中國乃至世界的電影電視史上,亦沒有一部以反映蚩尤為主的作品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空白和缺憾。
黔東南州作為全國苗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也可以說,黔東南苗族人最大范圍地保留有苗族文化的特征,以及苗族古代“長征”(大遷徙)的痕跡和符號。而這些,無一不與崇拜蚩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比如,聞名遐邇的黔東南苗族大銀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頭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獲得其保佑。又如,
再比如,黔東南苗族的很多民間風俗習慣和民俗活動節日都與蚩尤有關,例如斗牛、吹蘆笙,“楓樹粑節”、苗年節、牯藏節等。許多節日的氣氛悲壯而凝重,因而有人說,黔東南苗族是一個十足的霸者,有蚩尤時代的王者之氣。斗牛、吃牯藏就是展示古代祖先們對牛的圖騰、蚩尤威懾的場面,是“英雄壯志未酬的遺憾”這種復雜的民族情感的具體體現。
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旅游業已被公認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黔東南州自然風光絢麗多姿,人文景觀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依托優勢建設“旅游大州”,已成為黔東南“富民興州”戰略決策。
但黔東南旅游歷經多年的努力發展到今天,依然是“溫熱”,“火”不起來也“紅”不起來。怎樣打開局面“一鳴驚人”?已成為黔東南有之士識頭疼的問題。
早就有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黔東南州的旅游資源豐富,但品牌林林總總,繁多而雜亂,缺少“龍頭”品牌和拳頭產品,基本上處于“群龍無首”狀態。
黔東南旅游資源需要有效的整合!宣傳上需要“一鳴驚人”!
陜西的“黃帝陵”和軒轅廟,湖南的“炎帝陵”,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去參觀拜謁,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的旅游業。黔東南有不可替代的苗族文化資源和蚩尤文化資源,為什么不可以大做“ 蚩尤”文章呢?
打造苗族文化和蚩尤文化的中心!只有黔東南有這樣的基礎。
國內外很多苗學者早就認為,黔東南大做蚩尤文章,能賦予苗族對偉大的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的機遇,使流散到全世界的苗文化的各種旁支后裔們勃發出萬流歸宗的尋根熱潮。以此作為黔東南苗族聚居地區走向世界的名片,更具有說服力和號召力,更有可能成為“申遺”的重頭戲。
正視炎、黃、蚩三始祖共創中華的文明史,符合苗族傳統習慣,有助于消除歷史誤解,促進民族大團結,并最終實現各民族政治上共同進步、經濟上共同繁榮的根本目的。同時,還能對遍及全世界的苗裔后代產生重大影響,對推動尋根問祖活動有決定性作用,把黔東南打造成蚩尤文明的圣地,其社會效益十分巨大。
黔東南應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苗族文化的中心和蚩尤文化的中心,黔東南應該響亮地喊出“苗族文化中心”和“蚩尤文化中心”。
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大手筆的動作。
其實,早在幾年前,黔東南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已開始嘗試做“蚩尤”文章。比如,2000年
我認為,拍“蚩尤”電影,對黔東南旅游的形象和傳播非常有意義,是極具“引爆力”的。
我“野心勃勃”地計劃以苗族文化為背景,把黔東南真實的風光溶合黔東南地區保存的原生態苗族風俗風情,合理構造一個史實和虛幻相接合的鮮活的蚩尤。
(此文不代表本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