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衣飾文字符號:歷史上一種最早的字典
苗族衣飾文字符號是一種記錄(剌繡)在衣物上的文字符號。記錄有這種文字符號的衣物,在苗族人心目中,一方面是對聰明才智的寄寓,另一方面則實質上是先民們的一種字典,雖然這些符號具有裝飾美化衣物的作用。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它可能是歷史上一種最早的字典之一。
苗族衣飾文字符號主要流傳在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
苗族人把自己的文字符號一個個地以剌繡形式記錄在衣物上的行為已歷史悠久,綜合其古歌及神話傳說等口碑資料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期!逗鬂h書·南蠻傳》等古籍也記載說早在堯舜禹時代苗族先民“三苗”即“好五色之服”,流行挑花剌繡服飾。在苗族人的古歌和神話故事中是這樣講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民們在祖先蚩尤輩戰敗被殺后,接著又遇上洪水滔天,剩余的苗族先民們一隊隊扶老攜幼拔山涉水往“月亮落”的方向遷徙。一路上他們走啊走啊,才發現他們發明的文字符號不斷被丟失不斷被大水沖走,實在太難以保存了。女頭人們于是便聚攏到一起來商量,都說祖宗的才智不能丟,但遷徙過程中披荊斬棘,拔山涉水,無法保證不丟失。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巫婁”(老太太)出了個主意,說就把祖先發明的文字符號當作一種圖案向廣大姑娘婦女們推廣,一個個的把文字符號剌繡在衣服上穿背在身上,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等找到一個安定的地方后再拿來教授與子孫后代……從此以后,把祖先創造的古文字符號作為一種服飾圖案剌繡在衣服上的行為,就成為了歷史上在苗族人中流傳了幾千年不變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成為了苗族人幾千年來留給現代社會的一種歷史文化遺存。
不過,在清朝雍乾時期,朝廷派張廣泗到貴州鎮壓苗民起義并開辟“化外之苗”新疆六廳(新疆即新的疆域,六廳即今
此后,隨著當地苗族人對漢字接觸程度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書本的廣泛運用,使清水江流域一帶的苗族古文字符號和以挑花剌繡形式把文字符號記錄于衣物之上的習俗便逐漸消失,遺存下來的古苗文服飾“花樣”也同樣逐漸丟失,能夠遺留下來的簡直微乎其微。是故在清水江流域一帶,如今留傳下來的挑剌有苗族文字符號的苗族衣物已極為少見,因而它的文物價值便更顯得彌足珍貴。而且如今,就是剌繡漢字符號的衣服也已不多了。
然而在20世紀末,特別是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利益的需求,貴州省清水江流域一帶留傳下來的挑剌有苗族古文字符號的苗族現存衣物已基本被日本游客以數千以至數萬、十余萬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殆盡。日本學者放言,再過幾十年,中國人要想研究苗族就得到日本去找原始資料研究了。而如今,在貴州省清水江流域一帶,已經很難得再看到挑剌有苗族文字符號的衣物了,而且隨著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出生的老一輩人的不斷逝去,也已經沒有人記得那些文字符號的模樣甚至于已經根本沒有人知道還曾有過那些文字符號了,可如今還時不時有日本客商以更高的價格在尋購……
不過不管怎樣,苗族人的剌繡文字符號及其主要流入國外的事實是值得我們認識和思考的。而且眾所周知,自有史以來,苗族先民和漢族先民之間就一直處于這樣和那樣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中,且從不間斷。近百年來我國在中原和長江流域一帶發掘出的很多古墓葬隨葬品的文化特征大量與苗族文化特征相吻合,據此一些專家學者猜想分析,古代苗族先民創造的文明與漢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深遠的淵源聯系或轉化關系。因此,苗族衣飾文字符號不僅對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研究人類交往行為學、研究苗族先民創造的文字符號具有深遠影響,而且對研究苗族古文字符號與古漢字之間的淵源關系,特別是對我們深入了解人類文字符號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這還需要我們去作進一步的考證。
作者: 吳思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