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妹:西部一顆和諧文明的寶石(組圖)
岜沙火槍手。 葉晨陽攝

岜沙一長者用鐮刀在給一名火槍手剃頭。 葉晨陽攝
從江侗族鼓樓內富有侗族特色的木雕畫“滿載而歸”和“河邊漂布”。 秦 剛攝
我國目前最高的侗族鼓樓——從江鼓樓。 葉晨陽攝

上千人合唱的侗族大歌。 吳 明攝
錯落鑲嵌在山岙里的侗族民居。 葉晨陽攝
在丙妹鎮,無論是侗族還是苗族,村子里一戶人家要建新房,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會不計任何報酬地過來幫忙,他們就是靠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來解決家庭勞動力不足問題。圖為老或村侗族村民去挑瓦片,幫助其中一戶人家建新房。 葉晨陽攝
在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短短4天時間,我們的視覺觸及了太多以“貧困”兩個字來概括的景象,但也收入了“璀璨”的一面。這里獨特的民族文化、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和諧融洽的文明氛圍,同樣給予我們震撼和感染。從這一層面來看,我們又給予了丙妹鎮另一個名稱——西部一顆和諧文明的寶石。
岜沙:游移于原始和現代之間的苗族部落
我們此去是為溫暖岜沙孩子而行,但事實上岜沙早已因它獨特的旅游風貌享譽一方乃至全國。
位于貴州省東南邊境的岜沙是一個奇特的苗族村寨。在離從江縣城7.5公里的月亮山上,我們走進了岜沙。村口標志點就在岜沙小學對面,一棵碩大的古樹邊立著一塊木碑,上面刻著剛勁秀氣的兩個大字——岜沙。環顧四周,一個古遠的原始部落景象映入你的眼簾——村民們不管男女都穿著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裝,以豬肝紅、藏藍色為主,亮亮的,像金屬片一樣地反著光。男人們梳著小辮,頭綰發髻,腰間別著砍刀,手里捏著牛角,肩頭挎著獵槍。據說,岜沙的男孩在7歲到15歲之間,必須舉行一次剃洗禮,由族長用煮蛋水把鐮刀磨利給男孩剃頭,僅留著頭頂部的頭發綰髻,并終身保持這個發式,一旦發髻周圍的頭發長了,就要請族長把長出來的短發剃掉。2月28日下午,成人剃發的一幕剛好被我們看到。
那天下午,我們隨岜沙小學副校長龍克章來到岜沙村口,一群游客恰好出現在此處。幾名岜沙男子肩扛獵槍在這片游客集聚地逡巡。游客們紛紛擁過去與火槍手們合影留念,或借用獵槍裝模作樣威武一番。
“喂,快去看,那名火槍手要剃頭了!”不知誰喊了一聲,我們立刻把眼光投向了剃頭者。
或許有人會說,這剃頭有啥好看的,從小到大還不看膩了。嘿,告訴你,岜沙男子剃頭可不一樣。怎么個不一樣,且跟我一起去看一下。
只見一名中年男子將頭浸在一個銅制臉盆里洗了洗,把頭發弄濕,然后在空地中間蹲下,頭頂的發髻沒有打開。這時,一位六七十歲的長者走到他身旁,手里拿著一把鋒利的鐮刀。他將中年男子的頭往左邊按了按,由發髻根部往外,從前額開始朝順時針方向移動。長者剃頭的刀法十分熟練,刀觸發落,頭皮即被刮得光光。十幾分鐘后,那名中年男子便回復到了他應該保持的發式。
據當地人介紹,岜沙人崇尚太陽神和樹神,每次集會踩蘆笙,男女都要列隊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后退七步才吹響蘆笙起舞;每逢過年過節,岜沙人都要祭古樹,并實行樹葬。所以,在岜沙,你看不到墳頭墓碑,只有蒼樹滿目。
這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火槍手部落”和“苗族文化‘活化石’”的岜沙,它是我國至今為止保持原始古樸遺風最完整的苗寨。
古樓、大歌:侗族的藝術寶庫
在丙妹鎮,侗族是第一大民族。與苗族多居于高山之中不同的是,侗族人多依水而居,具有更強的包容心和開放意識。侗族有兩樣值得他們驕傲的藝術,即獨特的建筑手工藝術和目前已唱出國門、驚動世界樂壇的侗族大歌文化藝術。
進入貴州省黔東南州區域,一路走來,大大小小的鼓樓會不時映入我們的眼簾。無知的我曾一度把它們稱之為“塔”,后被丙妹人糾正,得知它叫“鼓樓”。丙妹人還告訴我們,我國目前最高的鼓樓就在從江。
沿從江縣城區北上至開發新區,都柳江與國道線間耀然聳立著一座直指云間的參天鼓樓。它就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高的侗族鼓樓——從江鼓樓。
據說,這座以杉木為材料的木質鼓樓完全按照侗族傳統工藝建造,占地470平方米,29層重檐,高達46.8米。如此精致又不失雄偉的建筑,竟沒有用到一釘一鉚,體現了侗族人民的巨大智慧。這座鼓樓于2005年11月28日建成并向游人開放。
2月27日下午,去平毫小學采訪時,路經這座鼓樓,我們不由駐足進去探視了一番。
進入鼓樓,仰視樓頂,四根頂梁柱之粗壯之高大令人瞠目。每根一個半人才能合抱的巨木,根根直達頂部,足有三四十米高。但見鼓樓平面為八角形,雙層寶頂,樓內四周雕梁畫棟,圖案精美。沿狹窄、曲折的樓梯緩緩而上,每一個轉折點都能看到不同景觀。樓內,梁柱交錯;樓外,江水潺潺。層層疊疊行至頂部,一個圓柱形的大鼓橫吊于面向都柳江的窗口。我們輕輕擊打鼓面,低沉的鼓聲漾出窗外,很快被空氣吞沒。
據介紹,鼓樓是侗族獨具風格的傳統建筑,是侗族民眾聚會議事、排解糾紛、接待賓客、娛樂休閑等重要場所,也是侗族村寨吉祥富有、團結興旺的象征和標志。
在我們還沒動身去貴州之前,岜沙小學副校長龍克章就曾提到過侗族大歌。這次,我們行程匆匆,未能欣賞到侗族大歌,卻也略聞其詳之一二。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區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據說,合唱時可以多達幾千人。歌聲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主要內容為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
侗族大歌是我國目前保存的優秀古代藝術遺產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侗族大歌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已唱出國門,驚動世界樂壇。
從江丙妹:和諧、文明處處可見
在從江,在丙妹,我們處處感受到這個多民族地區,有一種團結、和諧、親善、文明的濃烈氛圍。
最先讓我們吃驚的是發生在馬路邊的一幕。
初到從江,為了找個吃飯的地方,我們一行東張西望,見馬路對面有家小吃店,其中一位便徑直朝目標走去。“喂,回來回來,請從斑馬線過!”只見一名戴著紅袖套、手拿喇叭的婦女招手叫住了我的同事。不過,這名“女紅袖套”很溫和,只是提醒了一下,未對我的同事作任何處罰。另一名行人可就有點“慘”了。那行人想去車站,直沖對面人行道而去,被一名戴紅袖套的男士叫住。這名“男紅袖套”帶著那行人來到斑馬線前讓他走過去,見那行人快走到對面了,又把他叫了回來:“你從這兒來回走5遍。原本要罰5元的,一遍代替罰1元。”那行人羞得滿臉通紅,想必他再也不敢亂穿馬路了。
我們仔細觀察,馬路兩邊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紅袖套”在巡視,他們是專門負責管理城區道路通行規范的。從江縣城區很小,主街道只有一條,且連著國道,整條街沒有一處紅綠燈。當地行人橫穿馬路都很自覺地從斑馬線通過,汽車臨近斑馬線,不管有沒有行人通過,車速都會自覺放慢到20碼以內。我們驚訝于這樣的管理,贊賞于這樣的文明。此后幾天,我們也做著遵紀守規的行路人,橫穿馬路前必先尋找斑馬線。
苗寨侗鄉的人們雖然生活比較清苦,但他們之間相處和睦,像個大家庭。
“別看他們有刀有槍的,實際上岜沙人非常純樸和善,這么多年來,鄰里之間打架斗毆的事極少發生,惡性事件幾乎沒有。”岜沙小學副校長龍克章這樣告訴我們。我們曾擔心采訪中不小心會說了犯忌的話,龍克章和丙妹鎮有關人員都說,無論苗族人還是侗族人都很和善,沒什么忌語。果然,采訪中,他們除了好奇、膽怯,更多的是微笑與友善。
鄰里之間互相幫助,這在侗族居住區的老或村顯得更為突出。3月1日,我們在老或村看到了一幅美麗如畫的婦女勞動場景。一個個身著侗族服裝的婦女,肩挑竹擔,排成長龍,或沿田間小路款款移步,或跨溪中壘石婀娜前行,身影矯健,腳步輕盈。極目遠眺,如詩如畫!她們都是為自家的事兒忙活嗎?不是,她們如此歡快地干著的全是別人家的事。
原來,村里有戶人家要建新房,除了備足材料,還得要有人來建房。他們不像城里人那樣靠出錢雇工來建房,他們出不起這個錢。怎么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有的是人力。你建房時我出力,將來我建房時你也會出力。他們采取互相幫助的方法,有效解決了無錢雇工、勞力不足問題。那么,我們為何看到參加勞動的全是女性?據老或小學教師石春梅介紹,老或一帶的年輕男勞力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自然以女勞力為主了。
(謝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