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師,寂寞文化開拓者(圖)
3月2日晚,吳勝銘老師來到丙妹鎮記者的住處,說起大歹村的人和事。
平毫小學25年不變的唯一一位老師楊永安(右)2月27日領著記者來到村民的家。
老或小學的石春梅老師在接受本報和中國臺州網記者采訪。
在此次“岜沙行”采訪活動中,讓我們震驚的,不僅僅是當地艱苦的生存條件,簡陋的教學環境,山村教師甘于寂寞,多年來堅守崗位,一腔青春熱血無私地澆灌一方水土的精神,尤其讓人敬佩。
在2008年前,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600余位代課教師的工資是180元/月。當年秋季,通過考試,一部分代課教師被解聘,續聘的150位代課教師工資漲到600元/月。但在當地,教師人數遠遠不夠,許多村子都是通過好心人贊助才聘請到教師的。
在西部山區,教師是一群甘于寂寞的文化開拓者。
看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石春梅慢慢消去了退卻之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就是這些山里孩子的希望
老或村是大山里的一個大村,人多了,種的山地就廣了,村民每天上山干活。為了減少長途往返的勞累,一些村民就在偏遠的山地里搭起棚子,帶上幾天干糧——地里干活,棚里休息。
后來,在離村遙遠的山地上搭建棚子的村民越來越多。慢慢地,一些村民干脆把家搬過來,在山地邊定居下來。這樣,老或村就分出了另一個村——新或村。
石春梅的父親一直是新或村的唯一一名教師。在山村教書一輩子的父親,老來胃病纏身,1990年退休了。但有一件事一直讓他放心不下:我退休了,誰愿意來接班,教這些孩子們?
他第一個想到的接班人就是女兒石春梅!拔夷菚r正好初中畢業,準備補習考中專!蹦悄辏好17歲,年輕的小姑娘渴望大山外面的世界,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當父親第一次告訴她,要她留下來接自己的班時,石春梅是一萬個不愿意。
但父親的態度更強硬!拔茵B你這么大,讓你學文化,就是希望你有一天能接替我,讓山村里的孩子有書讀。你不來教書,誰來教?”父親一再苦勸她不要讀中專,留下來教書。
“我家離新或村有30公里山路,要翻越好幾座大山,過好幾條大河才能到達學校。我那時不敢想象自己以后的人生,每天哭到深夜。”回憶往事,石春梅淚眼婆娑, “父親胃病重,我拗不過他的執著,只好答應了。”
石春梅跟父親約定,她只是暫時接替工作,一旦有新教師來,她就退下。父親表示同意。
一年,兩年,三年……石春梅怎么也沒想到,當初的“被迫接棒”,竟讓自己深深愛上了山里孩子們,一晃已在山區學校代課教師崗位上度過了18個春秋。
山村窮,當教師沒多少收入,沒人愿意來教書?粗浑p雙渴望的眼睛,石春梅慢慢消去了退卻之心。她突然覺得,自己就是這些山里孩子的希望!拔矣X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了!笔好氛f。
在父親從教過的學校一“接”就是10年。石春梅用10年時間,改變了新或村侗族人的舊習——女孩子不上學。
2000年,她調到老或村。老或村70余戶,200余人,村小有一、二、三3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平均每班學生不到10人。直到這時候,村里還沒有一個女孩子上過學。
“其實,在我們這里,十幾歲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勞動力。許多男孩子都不能來上學,更何況女孩子呢!笔好氛f。為了做村民的工作,她花了不少心思。
3月1日早晨,我們來到石春梅的學校宿舍。宿舍的地上堆滿了幾十個酒瓶子。我們問:“你喝酒的?”
“這些酒都是請鄉親們喝的! 石春梅笑著說,“在這里教書,不學會喝酒可不行。”為了做村民工作,首先要與村民處理好關系。“你到他們家里去,他們白天都上坡干活了,晚上回來很累,聽不進你的話。你叫他們來學校讀掃盲班,他們說忙,不會來。你把他們當朋友一樣,請他們來家里吃飯,他們就很樂意過來。在吃飯、喝酒過程中,我把知識傳遞給他們。”
這是石春梅摸索出來的經驗。但請吃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上完一天的課,沒時間休息,就要著手做晚飯,做好飯,再挨家挨戶去村里叫學生家長過來吃飯!岸弊迦顺燥堃染,喝得盡興,還要唱侗歌,跳侗舞。一餐飯常常從晚上9點鐘開始,凌晨一兩點鐘結束!彼妥呒议L,石春梅還要自己收拾“殘局”。忙活完的時候,天都快要亮了!暗诙爝要早起上課。說實話,挺累的!
山里人靠山吃飯,勞動力是關鍵。因此,在貧困、落后的山村,許多家長認為,讓學齡兒童去上學,就是剝奪了自家的勞動力。寒、暑假正好是農閑季節,一些村民找到石春梅說:“石老師,你們規定的放假時間不好。應該我們忙農活的時候放假,農閑的時候上課才是!卑咽好放每扌Σ坏!皩τ趯嶋H情況,我也靈活處理!彼f,“一些村民家里的確勞動力緊缺,農忙時候,家長來給孩子請假,我一般也批準!
2008年秋季之前,石春梅的工資都只有180元/月。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她每年還要幫助許多學生墊付四五百元學雜費。在減免學雜費之前,現在六年級的學生石麗芳就是她資助上學的。
在石春梅的努力下,村里學齡兒童失學率大大降低,許多女孩子也走進了課堂。她教出的學生走出大山,回來后都很感激她,經常請她到家里吃飯,這讓她很欣慰。
更讓她安心的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石春梅的丈夫在相距4公里外的大融小學教書。他們的兒子也在那里讀書。有一次,兒子不小心被自行車撞傷,導致骨折。丈夫一直隱瞞著,沒告訴她。后來,還是在大融小學上學的高年級學生放學回來告訴她的!八桥挛曳中模绊懡虒W,才不告訴我。”石春梅幸福地說。
去年,學校增加了兩名年輕的代課女教師,工資600元/月。但兩個小姑娘顯然對現狀不太滿意,有退卻的意思。石春梅就千方百計做她們的思想工作,把兩個年輕人留了下來。
石春梅默默延續著她父親的工作,父女倆的共同心愿是:薪火相傳,把山村里的教育事業辦下去。
楊永安把家安在了平毫村,并在平毫村娶妻生子!鞍迅谶@里,就是決定要在這里教一輩子的書!
1984年,19歲的楊永安高中畢業,從350公里外的天柱縣來到從江縣的丙妹鎮平毫小學代課。代課3年后,他通過參加函授師范學習,轉為公辦教師。他沒有因為拿到了“鐵飯碗”而離開這小小的山村學校,而是把根扎在了平毫村。
25年來,楊永安始終是平毫小學唯一的一名教師。平毫小學是個村教學點,只有一、二、三3個年級各一個班。年級不同,課程自然也不同,一個人同時上3個班級的課,怎么上?楊永安自有一套辦法。先上一年級的語文課,上完一節,布置作業;再上二年級的語文課,上完一節,布置作業……上完一輪課文,一年級學生的作業也寫好了,他接下去就要馬上改作業,因為下午還要上數學課。他就像一個忙碌的指揮員,同時指揮著3個戰場。仗打完了,還要處理善后工作。
白天教學生,晚上教家長。以前沒通電,晚上9點鐘至11點鐘,楊永安還要點著馬燈,開夜校,給村民上掃盲課。如今通電了,條件才好些。
25年來,楊永安就是這樣,每天一個教室一個教室地輪番教學,不知繞了多少圈,迎來了多少學生,又送走了多少學生,F在,村里一半以上村民都是他的學生。
山村里沒有電視,也沒什么娛樂活動,生活很枯燥。楊老師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晚上到村民家串門,家長里短,說說笑笑。
其實,憑楊永安的條件,是可以調到更好的學校去的!暗俏艺{走了,學校就沒教師了!睏钣腊哺嬖V記者,以前,村里不但不通電,還不通車。村民要去從江縣,必須先渡河過都柳江,走一段長長的山路,到公路上,再乘車去縣里,很不方便。2003年,國道通車,經過村子,平毫村才從一個比較封閉的山村變成一個公路邊的村子!八,在2003年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教師愿意來平毫小學當教師的!
為了讓自己安心工作,楊永安把家安在了平毫村,并在平毫村娶妻生子。他的家依山而建,南臨都柳江,門前是國道線,與村里的房子別無兩樣。妻子在家里開了個小賣部,兩個子女都外出求學!鞍迅谶@里,就是決定要在這里教一輩子的書。”楊永安說。
25年來,學校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讓楊永安覺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學校原來破舊的木板房,于1996年重建,成了一棟10多米長的磚砌平房。經過10多年的風吹雨打,這棟房子現在看上去已是“歷盡滄!!半m然窗戶破裂,但至少能遮風擋雨,雖然課桌、板凳陳舊,但至少學生能坐著讀書寫字。比以前的學習環境好多了!睏钣腊舱f。去年,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學校門前終于澆筑了一塊水泥地,并支起兩個籃球架。這幾乎是村子里最干凈的一塊學生活動場所。
“學校還很落后,但我們在不斷努力,通過各種方法,讓它變得越來越好!睏钣腊舱f。
村民聽說后強烈反對建立教學樓!拔揖偷芥偫锓从,找各有關部門和人員爭取!痹趨莿巽懙呐ο拢蟠跣W教學樓終于在2007年建成
相對于在山村堅持幾十年的教師來說,吳勝銘算是一名“新”教師。他8年前來到偏遠的海拔700余米的大歹小學(村教學點)教書。
與其他村寨相比,大歹村更加封閉。該村由5個組7個自然村組成。村民基本上與世隔絕,他們視“外來”為“入侵”。因此,對于外來的人、事、物,村民都懷有極大的抵觸情緒。全村人最高文化水平不超過小學。村里目前還有10多個鬼師。村民生病,不知道看醫生,只會找鬼師。
“在這里教書,是一種巨大的挑戰。”總結這些年的教書感受,吳勝銘說。因為他親眼看到這樣一件事。
大歹村水源在1.5公里之外,村民飲水靠肩挑手提,極不方便。曾有一企業老板表示愿意出資,幫助村里修建自來水管道。誰料,村民一致反對,他們認為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飯,贊助者肯定是有圖謀的。無論當地干部如何勸說,村民就是不同意。這項愛心計劃只好擱淺。
介于離村子最近的大融小學有10公里之遙,大歹小學在一至六年級都設立班級,方便高年級學生就近讀書。2005年,吳勝銘終于教出了村里第一位升初中的學生。這本是件高興事,但他高興不起來,因為村民極力反對學生走出大山。“在他們眼里,大山外的世界是不好的。”吳勝銘說。
最后,在吳勝銘的堅持下,那名學生還是去了鎮上讀初中。然而,第二年,學生得病死了。因為這件事,村民更堅定了自己的看法,至今仍對吳老師頗有微詞。
村里的教學樓破舊不堪,前幾年有愛心人士愿意出資重建教學樓。村民聽說后強烈反對!拔揖偷芥偫锓从,找各有關部門和人員爭取。”在吳勝銘的努力下,大歹小學教學樓終于在2007年建成。但是村民們對他的怨氣還沒消,一旦村民有個頭痛腦熱,就會歸咎于吳勝銘新建的教學樓,說是它帶來了邪氣。
懷著為改變山村教育現狀的一腔熱血而來,不曾想阻力重重。
吳勝銘沒有氣餒。目前,大歹小學共有在校生近百人,全村另有40多名學齡兒童處于失學狀態。為幫助這些家境極其貧困的孩子,教師們將政府下撥給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的二分之一用在了學生身上。
這次臺州愛心人士捐贈的衣物絕大部分分流給了更加貧困的大歹小學的孩子們,吳老師當時很高興,但當他們知道要為此付出600元的運輸費時,感到有些為難。得知這個消息,我們不約而同地提出,這錢由我們來出。由于我們第二天一早就要回臺州了,3月2日晚上,吳老師來到了我們的住處。拿到600元錢,吳勝銘表情復雜,感激中帶著一絲淡淡的內疚與無奈。
(包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