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民族樂壇的蘆笙王
本港訊 (莫屈)中國音協在剛剛結束的 “金蘆笙”首屆國際民族吹管樂大賽上,我市青年蘆笙演奏家楊正平以精湛的技藝,把《吹起蘆笙唱豐收》、《苗家地方花一樣》兩首名曲演繹得聲情并茂、行云流水,博得現場觀眾雷鳴般掌聲的同時,也深深地感染和打動所有的評委,一舉奪得蘆笙組金獎。楊正平一度成為媒體關注的本土吹管樂演奏大師。
從一個普通苗族農家的孩子,成長為代表黔東南品牌的蘆笙演奏藝術家,楊正平一路奮斗、一路汗水也一路贏和觀眾發自內心的喝彩。2005年5月,他參演的舞蹈《節日苗寨》、《鼓韻》均獲第十屆黔東南州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等獎,他所演奏的蘆笙曲《吹起蘆笙唱豐收》獲匯演二等獎。2005年7月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教師輔導二等獎。 2005年10月,他個人演奏的蘆笙曲《諾德仲》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化藝術院校獎第二屆民族樂器演奏比賽銅獎。與他人合奏的《四滴水樂曲》獲本屆比賽優秀演奏獎。2005年11月,他演奏的蘆笙曲《吹起蘆笙唱豐收》榮獲貴州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集體表演金獎。2007年9月完成10余首蘆笙金曲演奏并錄制成品。2007年12月獲貴州省專業藝術民族器樂大賽三等獎。2008年7月,他隨貴陽群星藝術合唱團赴奧地利參加第五屆世界國際合唱節榮獲金獎。 2010年3月榮獲“金蘆笙”首屆國際民族吹管樂大賽蘆笙組金獎。與他人組合,同時榮獲“金蘆笙”首屆國際民族吹管樂大賽蘆笙組銅獎。
楊正平出生于丹寨縣龍泉鎮排牙苗寨。這是個著名的民族文化村寨,村里有眾多蘆笙制作工匠,常年專事蘆笙制作,村中老少人人都能吹笙跳舞。從小耳濡目染,他深深地愛上了本民族的吹管樂器--蘆笙。童年的時候,他就成了村里人人夸獎的小蘆笙手。節日來臨,他就抱著自己心愛的小蘆笙跟在大人后面邊吹邊跳。上學以后,他從不間斷對蘆笙演奏技藝的學習。有空就向當地名師請教,后來又先后向本地專業的蘆笙演奏家學習。由于他勤奮刻苦,長期不懈的努力,演奏技藝不斷長進。1991年中學畢業后就被招入丹寨縣民族文工隊,開始了他專業的藝術生涯。工作之后,又先后到貴州藝術學校、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深造,不斷提高綜合藝術素養,為他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調入凱里市民族歌舞團后,他工作更加勤奮。工作上,他服從領導安排,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積極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幾年來,他先后參加了市委、市政府每年的迎新春聯歡晚會、送文化下鄉、文化進社區、各種接待活動、凱里國際蘆笙節演出活動,參加了凱里原生態旅游文化節暨建州五十年大慶等大型活動,參加了省內外的各種文藝演出和文藝賽事。并代表凱里市民族歌舞團先后赴日本、韓國、奧地利、法國以及我國港、澳、臺等地區參加國際文藝交流演出,演出場次達800余場,觀眾達55萬人次。演奏的蘆笙樂曲《苗家地方花一樣》、《吹起蘆笙唱豐收》等曲被貴州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日本國家電視臺、臺灣東森電視等錄播。2007年,他已完成10余首蘆笙金曲演奏并錄制成光碟,作為饋贈禮品送與送前來凱里旅游觀光的客人,為宣傳凱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06年11月,他被任命為凱里市民族歌舞團副團長。自上任職以來,他除了親自參加各種演出外,還協助分管領導認真做好歌舞團的業務工作和組織工作,制定完善該團的各項規章制度,考勤、考核評定辦法等,并將團里的各種文件資料整理歸檔,把歌舞團管理得井井有條。全團的工作作風、學習風氣逐漸好轉,演職人員的業務技能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007年8月,他出演苗族電影故事片《滾拉拉的槍》,在片中飾演了重要角色,并已于2008年公開播映,受到了觀眾朋友和各界人士的好評。2008年 ,他組織參加了凱里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凱里國際蘆笙節、第二屆黔東南州原生態藝術節等大型文藝活動的演出,受到領導和客人的好評。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誕,由州委、州政府主辦,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中,他組織市民族歌舞團全體演職人員不畏辛勞,積極籌備,在短時間內,就創作、編排了舞蹈《喜迎紅軍到侗鄉》、《苗侗兒女慶解放》、《鐵路修到苗家寨》、《多彩黔東南》、《用心點亮苗鄉侗寨》、《黔東南的春天》、《騰飛吧,黔東南》等多個節目,受到州委、州政府領導的好評,獲得了全州人民的喝彩。當時,第四屆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黔東南州舉行,他組織市歌舞團演職人員積極參與到大型苗族歌舞劇《仰阿沙》的節目創作和舞蹈編排中,在時間緊、任務重和壓力大的情況下,全體演職人員盡心盡力,先后編排了一至六場極富特色的太陽舞、烏云舞、四季舞、紅花綠葉、別具一格的斑鳩舞、螃蟹舞、蝴蝶舞等。為此次活動增添了新的亮點。當年,還為安全生產貴州行閉幕儀式活動、凱里市“慶祝建黨88周年”文藝晚會、凱里市紀念第20個世界人口日暨計生三十周年輝煌成就文藝晚會、迎接寧波黨政代表團到我州考察工作文藝匯演、新中國建國60周年華誕全州電視聯播拍攝活動和黔東南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2009中國電視文藝第九屆“百花獎”采風等活動準備文藝節目并參加演出,都受到領導和客人的一致好評。2009年,12月參加全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大型苗族歌舞劇《仰阿莎》,并榮獲一等獎。另外,在參加多彩貴州舞蹈大賽的節目創作中,編排了《苗山漢子》、《秀眉之戀》、《山里弦歌》及凱里人民廣播電臺開播儀式的節目創作。演出了《歡天喜地》、《笙鼓陣陣慶開播》、《豐收的喜悅》等等節目。都取得一巨大成功,觀眾好評如潮。全團演員沒有一個喊累,沒有一個叫苦。為凱里對外宣傳、文藝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認真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積極為傳授蘆笙的技藝,和蘆笙的改良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實踐工作。他從20多年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蘆笙演奏技法與蘆笙教學方法。2003年,他被凱里學院聘為蘆笙指導教師,他傳授專業技藝的學生達300余人,有些學員已走上新的崗位,有的還成了傳授蘆笙技藝工作都。他還長期在凱里地區為蘆笙愛好者傳授技藝,他義務為本團演員、業余青年愛好者、中小學生傳授蘆笙演奏技法,培訓指導達千余人次,為黔東南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展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12月,他自行研制改良的27管蘆笙正式出爐,解決了長期以來蘆笙轉遠關系調與近關系調和移調難的問題,可以演奏世界上任何一種高難度的樂曲。他用自己改良的蘆笙多次在大型的文藝演出中演奏了《西班牙斗牛士》、《苗嶺的早晨》、《揚鞭催馬上糧忙》等演奏難度極高的名曲,并獲得了專家、觀眾的一致好評。2006年6月,他撰寫的論文《淺談改良蘆笙的演奏》在《凱里學院學報》上發表,并榮獲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蘆笙文化研討會優秀獎。由于工作上突出表現,2009年6月被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授予“黔東南州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稱號,他也多次評為先進個人,他的事跡曾被《苗族人物》、《藝術中國》、《世界名人錄》等辭書收編,被譽為蘆笙王國里的雄鷹--蘆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