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傳承”到文化“營銷”
金黔在線消息 苗繡、侗族大歌、水書、民間建筑......世博會上,貴州元素讓不少參觀者嘖嘖稱贊。但我省類似的很多被人稱道的豐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平時更多的或散落在民間,或默默躺在展館的櫥窗里。
然而,另一番景象在世博會各大展館和紀念品商店里:200元一條的非洲象牙項鏈、100元的尼泊爾銀鐲子、50元的敘利亞繪畫沙瓶,售價40元的奧地利水晶筆一天能賣掉上百支。
與此同時,因為抓住世博機遇,上海文化產業對經濟貢獻率達到了6.5%,融入了上海特色文化的各種紀念商品大受追捧。
“對待文化,需要一種營銷的理念,這是保護和傳承文化另外一種很有效的方式。”貴州參博專家顧問團成員、貴州好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祎民認為,作為一種文化結晶和符號,它們不乏精彩,不乏燦爛。然而,文化傳承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單純的保護,創造性的保護和提升才尤為重要。
現實殘酷,在貴州刺繡、蠟染的傳承中,很多年輕的繼承者盡管手上來得了,但心卻不能讀,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符號在那里變成了一種純粹的手上技巧。陳祎民擔心,文化如果被這樣傳承下去,變味是小,流失是大。
對于陳祎民來說,文化傳承到文化營銷,要多近有多近,要多遠就有多遠。
“參與世博會,對貴州文化發展是一個啟示。”正如早在參與貴州館創意設計的過程中,陳祎民所理解的那樣,對于一個地域的民族文化,不能僅停留在“自我欣賞”。尤其站在世博會這樣一個世界級的舞臺,把那些帶著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入國際化的符號,增加一種“通達性”,讓更多的國內外參觀者都能讀懂我們的文化精彩。
世博會決定了一個區域文化要出彩,就需要這種文化與國際必然“接軌”,在既保持民族特質的同時又讓更多的人能理解這種特質,這才是“民族的,世界的”。
“民族文化,不是簡單的鄉村秀和農家樂,而是一種智慧的啟示和心靈的皈依。”陳祎民認為,營銷的理念會賦予文化新的生命意義,會激發對文化的創新型傳承。本土文化、特色工藝等等,需要結合像“多彩貴州”這樣的品牌項目、貴陽避暑節諸如此類的載體,通過挖掘和創造而發揮效用。
陳祎民認為,在突出本民族文化和特點的同時,還要讓觀眾清晰地識別記住這些特征及文化的核心價值。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世博會這樣一些“聚焦窗口”,放大貴州地域特征形象,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價值。
“弱化貴州‘制造’,強調貴州‘創造’。我們的文化必須打上自主知識產權的‘印記’,這樣,面對市場時,我們才可能從文化產業鏈的下游走向上游。”在陳祎民眼里,做好文化營銷這門功課,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陳祎民始終相信,從文化傳承到文化營銷,就像啟動一臺發動機,一旦做好,那就是傳承和領跑經濟的雙贏。
(孫曉蓉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