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簡介
石橋村,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北部南皋鄉境內,東距鄉人民政府政府2.5公里,南距縣城34公里,東與償卡村接壤,南與太平村相連,西接清江村,北與凱里市舟溪鎮情郎村相接,是進出南皋鄉的西大門。國土面積有9.85平方公里,轄石橋堡街、大簸箕寨、高寨、荒寨等4個自然寨,設11個村民小組,共309戶1276人,其中苗族人口為1120人,占總人口80%;耕地面積677畝,人均耕地面積0.59畝。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85元,人均占有糧382公斤。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造紙和種養殖業,僅造紙收入去年就達120多萬元。
石橋村,因石橋堡街東側有一座橫跨南皋河的天然石橋而得名。地處清水江上游南皋河南岸,水源清悠,清澈透底,是造紙最佳的水資源。屬低山地貌,山青水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山中楮樹、花草叢生,是天然的造紙原料。石橋古法造紙技藝傳承歷史悠久,在天然石橋對面50米的大巖腳石壁下和穿洞內仍遺留有造紙作坊,成為古法造紙技藝傳承的歷史見證。1984年5月,貴州省文化出版局文物處與縣輕工業局簽訂了保護石橋白皮紙傳統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合約;8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5年,石橋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石橋為古法造紙藝術文化之鄉。
在石橋村東部南皋河北岸有一座風情濃厚、最具特色的苗族村寨,即大簸箕寨。因為形狀像簸箕而得名。有90多戶苗族同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紡車悠悠,歲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這里傳唱了幾百年,無論現代文明如何點綴這個古老的村寨,這里依然上演著男耕女織安祥平靜的田園生活。典型的吊腳木樓是苗家人的杰作,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有些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做滿月酒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著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
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石橋村的造紙業和民族風情旅游業逐步形成了新的支柱產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生產條件有了極大改善,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解放,街道變寬了,寨子變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古老的文明仍在這個村莊延續。村境內建起了一座座純樸別致的風雨橋,鋪設成一條條寬敞明亮的街道,與古樸的鄉村構筑成新農村建設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