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谷隴大寨簡介
谷隴大寨,苗名卞波,俗名雷家大寨,是黃平苗族聚居的大寨子之首,現居住苗族720戶,3556人。谷隴大寨位于黃平縣東南面,隸屬谷隴鎮,距縣城37.8公里,谷隴鎮政府駐地1.8公里,距州府凱里50公里。湘黔鐵路、凱施公路沿寨前而過。
谷隴大寨群山環繞,森林繁茂,梯田層層,溝壑交錯。寨內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谷隴大寨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歷25年(1597年),大寨雷姓遠祖雷江公從凱里香爐山搬遷到谷隴大寨,艱苦創業,繁衍子孫,至今雷氏家族已歷經二十一代。大寨在清咸年間稱“千家寨”。清咸豐五年(1855年)張秀眉領導苗民起義,“千家寨”苗民雷金當率領數百人參加了義軍,并參加了黃飄大捷。清同治九年(1870),清軍“掃蕩”谷隴一帶苗族聚居村寨,“千家寨”大部分被清軍燒毀,僅乘200余戶。
谷隴大寨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紅薯等農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水果及桑蠶等。畜牧水產主要有牛、馬、羊、豬、狗、雞、鴨、鵝、魚等。生產工具多為犁、耙、鋤、鐮。谷隴大寨所轄面積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5.1畝,其中田1203.3畝土311.8畝;林地面積2.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29%;海拔865米。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耕作、外出務工,人均純收入1860元。谷隴大寨是黃平縣最大的苗寨,單一的民族聚居,使該寨風情純樸濃郁,原汁原味。全村90%的婦女能用苗歌對唱,苗家歌后阿幼朵便是在此成長成材。谷隴作為天下苗族第一鎮,而大寨則為谷隴苗族第一寨。
大寨房屋建筑布局嚴謹,排列整齊,結構相似,屋基多為塊石壘砌,建筑多為青瓦木房,兩進三間,一樓一底,廂房多為二層結構,樓上住人,樓下一般作為堆放柴物和飼養牲畜之用。
婚俗:大寨自古嚴禁雷姓苗族開親,接親于晚間舉行,不坐橋,不拜堂,喜日新郎邀約五六個好友一同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接來后,當晚主人特備佳肴米酒接待親朋,對唱酒歌通宵達旦,家庭中的幾個姑娘一直陪伴新娘十三天,在這十三天中新郎新娘不能同房,滿十三天后新娘回門,雙方大辦酒席,予以慶賀。
喪葬:大寨村雷姓苗族的喪葬習俗,同黃平縣境內苗族的喪葬習俗基本一致,無論亡故者是男是女,只要死者已生男育女,特別上六旬以上的死者,其喪葬儀式更為隆重講究。喪葬全過程包括:臨終、沐尸、整容著裝、報喪、守靈、開路、出殯、退魂、招魂、燒繩、祭祀等環節。在進行過程中,兼有“殺牲”、“哭喪”、“猜跡語”等活動內容。
祭橋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大寨的已婚苗族婦女特別忙碌,為兒女們縫新衣、煮紅蛋、織蛋包,各家都把孩子打扮漂漂亮亮,過好苗族的“兒童節”。祭橋活動一般是在二月初二的上午進行,屆時老人端著煮好的雞、鴨、鵝、豬肉、酒、糯米飯、香紙等,帶著孩子,來到所要祭的橋進行祭橋活動。
谷隴蘆笙會:谷隴蘆笙會于每年的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大寨前的大坪坳舉行,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民族傳統節日集會之一。節日期間有吹笙、舞笙、賽馬、斗牛、斗鳥以及藍球比賽等。前來參加集會的有黃平、施秉、鎮遠、凱里、余慶、甕安、福泉、臺江等縣市的各民族同胞,會期3天,每天參觀人數達三萬人以上,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揚名于國內外。據《苗族簡史》記載,它是貴州省苗族九月蘆笙會規模最大的民族集會。
特色產業:谷隴大寨特色產業有苗族刺繡、銀飾系列工藝產品及苗族歌舞、蘆笙歌舞等生態特色產業資源,通過這些特色產業資源,可以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增加就業機會,獲得旅游收入,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扶貧項目的開發極為重視,谷隴大寨也是全縣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扶貧項目的開發地之一,其宗旨是以旅游資源為基礎,以生態環境為條件,以生態旅游開發為主要內容,對貧困地區或民族村寨進行扶貧開發的特殊形式,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社會進步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