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石洞鎮槐寨村簡介
天柱縣石洞鎮槐寨村,有526戶,2322人,居民均為侗族,村子座落九龍山腹地,這里山巒連綿,古樹參天,風景優美。是遠古部落延續的農家典型園居。
明末社會動蕩,明政府為維護統治,屯兵錦屏龍里鎮壓“南蠻”,槐坪被擇為明兵驛站。據傳,槐寨兵驛站駐兵百余人,村寨防御,交通加造了戰備設施,有圍墻、城門。今槐坪東面石門——“吉祥門”原于明亂時期。為加強兵驛站的聯絡,明政府修筑了驛棧道,一條往北走,通天柱縣城,一條向西行,通劍河老城南加,一條沿河去,直達龍里兵都。
道光元年,清政府在槐坪興建了“文章閣”,閣樓壁上雕龍畫鳳,屋檐高高翹起,十分美觀。閣樓內擺有孔圣人雕像,設有講習堂等。石洞清朝舉人龍大楷,吳光瑜出于“文章閣”。
同治元年,姜應芳義軍移師九龍山,槐寨村槐楊成為兵家要地,元帥龍海寬設帳“文章閣”, 率兵紫檀林中練兵習武,寨邊塘美麗溪成為官兵洗澡池。“文章閣” 貼上一書:紫檀林內藏猛虎,美麗塘中潛蛟龍,橫聯:藏龍臥虎。同治7年(1868年),湘軍圍巢義軍,“文章閣” 被焚毀。
古寨往事越千年,據槐寨村舊寨組村民說,當年曾有一支紅軍小分隊從門前走過,在西域半坡上挖戰壕(今仍有戰溝),與敵軍展開過激戰,后向八卦河方向撤退。
古寨風景獨秀。槐寨村東南邊有個西域瀑布階。溪流從塘美麗直瀉即形成。上三級由仙人洞、絕壁崖、三巨石放流、灑流、截流而成;水流花淺,怪石掛虹,一幅龍宮水簾圖;下三級由仙盆塘,葫蘆塘、石面青倒水、噴水、送水而現,形成白綹山泉,瀑簾掛于谷中,真切逼人。
西域瀑布附近“高教”邊坡的青巖板上,呈現一個個馬蹄印。巖石上的馬蹄印與現實馬蹄印相似,完整馬蹄印光滑逼真,猶如快馬剛剛奔過所留;殘缺馬蹄印,狀似馬踏肥泥陷下的彎痕;人們叫作“天馬”蹄印,與其相關的傳說在當地也美美傳聞。
新時代的槐寨村更是別有一番新氣象,寨外千山綠樹成陰,村內百姓房屋靚麗,組通公路,戶道硬化,家家有了電視機;村里新建了活動室,衛生室,辦起了老年大學,組建了民族歌舞隊。唱山歌、煮油茶、編草鞋、勾蓑衣,制斗笠等等一切民俗風情十分濃厚,民間工藝特具鋒芒。
槐寨村經濟發展初成格局,年外出打工勞力800多人,創收300多萬元;中老年人種糧種瓜,種煙護茶、養豬、養羊,經濟收入一年年在增收。目前該村擁有面包車、摩托車等300余輛,不少農民有了存款。
老槐寨文明樹起了新的榜樣:近年來,槐寨村黨支部曾兩次被天柱縣委授予“五好基層黨組織”稱號,多次被石洞鎮黨委獎予“文明村寨”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