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辛亥志士方賢生平
一、少小從軍
方賢,字竹如,派名樂道,清末光緒十四年,農歷戊子年六月初九日(即公元1888年7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黃陂縣(即今武漢市黃陂區)方家集(現黃陂西鄉李家集鎮)。父親方永琳,在家務農。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民不聊生。有志青年均憤然崛起,投身革命。當下時尚青年習武成風。方樂道決心投筆從戎先在武漢上陸軍小學,后改名方賢,少小離家遠奔廣西陸軍干部學堂入步兵科,畢業后進學兵營見習,從此踏入戎馬征程。
二、日本留學
滿清皇族為挽救危局,被迫推行變法維新,大量選派留學生出洋留學,方賢為了出國深造,在干部學堂十分勤學刻苦,入伍后見習亦兢兢業業,頗得好評,終被選送公派留學日本。雖是“公費”旅途盤纏少不了花錢。方氏家底不厚,是勉強賣掉兩斗薄田集資上路的,而方賢的胞弟和胞妹都未能出山念書,始終是在家務農,勞碌一生。
廿世紀初期湖廣總督張之洞治鄂,大力推行洋務運動,辦實業,建新學,練新兵,兩湖一帶雖處內陸,但革新求變之風在全國領先,湖北的留日學生也特別多,建有湖北同鄉會,大多數留日學生都參加了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革命風氣十分高漲。方賢在東京入宏文學院,參加同盟會。
三、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首義,革命軍一舉光復武昌。 清廷派欽差大臣蔭昌及湖廣總督袁世凱 率重兵由京漢鐵路到漢企圖消滅革命軍。湖北軍政府于10月14日發布募軍告示:“凡往日具有軍事閱歷、軍人資格或留學東西各國者,均可即時來編練處報名……”,并于16日頒發諭令稱:“本府現已編成陸軍三鎮,并急招募新兵,戰守之計已定”。11月3日黃興到鄂,拜將于軍政府門前閱馬場,受命戰時總司令,在漢陽苦戰一月 , 以接應各省之響應,但陽夏保衛戰出師不利,被迫退守武昌。北方清軍大兵壓境,形勢十分緊迫。
軍政府招募人才,興師北伐,方賢自日本留學歸來應召加入湖北新軍第三師補充隊。沒想到遇到了昔日在廣西陸軍干校的同窗學友熊斌(湖北紅安人氏),原來熊自廣西陸軍干部學校步兵科畢業后,任北洋新軍第二十鎮差遣委員,旋入東三省講武堂。武昌起義后,南下任湖北軍政府北伐第一軍參謀。從廣西畢業后,兩人在此重逢,相見甚歡。方在補充隊充任排、連長。1912年元月開始按北伐軍參謀部作戰計劃,布防于黃陂、孝感一帶,與北方清軍對陣,頑強抵抗。迫使清軍向廣水、信陽退卻,直到二月停戰議和,清帝退位、實現共和(注1)。方賢在戰斗中身先士卒奮勇當先,頗得好評,不久即升任師部中校參謀。從方的履歷表(注2)可見,“介紹服務人”正是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