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文化“走出去”情況匯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總面積3萬平方公里,現轄1市15縣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循環經濟工業區,總人口440萬,居住著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82%,其中苗族人口占42%、侗族人口占32%,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高的自治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生態文化獨特,歷史文化厚重,紅色文化燦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居全國地級之首,是我省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地區。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州廣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文化改革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整體呈現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空前繁榮、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的良好局面。尤其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開局良好,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文化實惠,文化的開放發展,使全州各族人民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和提高。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文化加快“走出去”發展態勢良好
進入新世紀以來,州委、州政府十分注重黔東南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制定了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四圈一區”經濟圈發展戰略:即以凱里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以鎮遠、施秉為代表的氵舞陽河山水風光名勝旅游經濟圈;以臺江、雷山為代表的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以黎平、榕江、從江為代表的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文化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文化“走出去”發展步伐加快,全州形成了文化開放發展的格局。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原生態文化”為核質的一批國際文化旅游品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黔東南列入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之一;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將黔東南列為世界18個原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有30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的世界鄉村旅游村寨,被專家學者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世界旅游組織專家組4次實地考察黔東南后給予高度評價:黔東南是旅游資源品位最高、質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區;是不同類型且最具多樣性的旅游資源富集地;是對境外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地區;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艦;是為高素質人群所準備的豐富宴席。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稱贊:“黔東南之行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榮幸的一次體驗,黔東南這個歌舞之州、森林之州、友好之州、神奇之州,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圣地。”中國最大苗寨雷山西江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中國最大侗寨肇興侗寨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中國《旅游時尚》雜志評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目的地;《中國地理雜志》把黎平縣評為最美的地方,肇興侗寨評為全國六大鄉村古鎮之一;從江岜沙苗寨被稱為“世界上最后一個槍手部落”,鎮遠縣獲“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地”榮譽稱號,“完美假期——多情黔東南”旅游線路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全國十佳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目前黔東南已成為貴州省最主要的國際游客目的地,廣州——桂林——黔東南——昆明——曼谷的一條世界級觀光旅游線初步形成。
二是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文化藝術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2009年9月,歷經八年的努力申報,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結束了貴州省無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歷史,開創了黔東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發展的新紀元。近年來,黔東南侗族大歌、苗族歌舞多次在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國童聲合唱節、世界合唱比賽等國內國際大賽頻獲大獎,侗族大歌獲中央電視臺青歌賽觀眾最喜愛的節目,《水鼓舞》獲得中央電視臺第五屆舞蹈大賽金獎,反排木鼓舞被譽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歌手阿幼朵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專場演唱等都反響強烈。“十一五”以來,黔東南州民族歌舞團多次參加由文化部組織的到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希臘、瑞士、捷克、愛丁堡等地進行的演出活動,獲得多項國際民間藝術表演獎項。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黔東南州各類文藝團體應邀赴法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演出達40余次。尤其是2009年,侗家“九姐妹”隨溫家寶總理訪日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向全國、向世界展示和推介黔東南州原生態民族文化,反響巨大。《云上太陽》、《滾拉拉的槍》等10余部電影,到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電影節活動,有效地宣傳了黔東南文化。全州民族歌舞演藝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西江、朗德、南花等重要旅游景區景點的民族歌舞演藝收益連年增加,黎平、榕江、黃平等10多個縣市20多支團隊,2000余人長期在外演出創收,有的走出國門傳播中華文化,積極參予國際分配。
三是民族工藝品等特色文化產品開始走出國門。2009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黔東南州為“中國苗族侗族服飾之鄉”、臺江縣為“中國苗族刺繡之鄉”、雷山縣為“中國苗族銀飾之鄉”,同年黔東南州被要求參加第八屆世界手工藝大會,會上展播黔東南苗族服飾引起世界服飾工藝同行的高度關注和贊嘆。2009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和悉尼歌劇院舉辦個人專場演唱,身著臺江施洞苗族服飾,引起強烈反響。今年5月黔東南州組團赴香港參展活動,與多家企業簽訂合同。其中,凱里好花紅工藝品銷售公司與香港盈木貿易公司簽訂了代理商協議和128萬港元的訂貨合同;臺江苗族銀項圈旅游商品公司與香港狄威有限公司達成訂貨協議;臺江苗族民間手工刺繡廠與香港手袋設計協會,臺灣中小企業達成訂制手袋,錢包合作意向。最近黔東南州太陽鼓苗侗服飾有限責任公司與國際知名企業愛瑪仕簽訂了產品供銷協議。目前,凱里市金泉湖片區、臺江縣施洞鎮、雷山縣縣城已發展成為沿海發達地區和東南亞旅游市場銀飾、刺繡工藝品一個重要的生產、批發、交易基地,集聚了一大批農民和城鎮居民從事民族工藝產業,據統計,全州民族民間文化工藝品目前已發展到100多個種類,上1000個花色品種;直接催生了100余家民族民間文化工藝品生產企業,解決了2.5萬當地人就業,苗鄉侗寨許多農民通過從事傳統手工藝生產走上致富之路。
四是合作一批國際文化項目。2000年,挪威政府與中國政府在貴州合作建4個國際生態博物館,黔東南有兩個,分別為堂安生態博物館、隆里生態博物館;2008年在麻江下司鎮建設國際皮劃艇訓練基地,多次舉辦國際皮劃艇激流回旋錦標賽。2008年至今我州與香港雜技團聯合創辦黔東南州雅特藝術學校(中專),已畢業學員100余人,畢業學員絕大部分在東南亞、韓國、日本、香港、澳門等地巡回演出,表演以黔東南苗侗文化與現代雜技相結合的節目,深受觀眾喜愛。2011年11月11日至13日舉辦我國首次超百公里公路國際挑戰賽。積極與亞太動漫協會等國際組織開展民族文化項目交流合作,與瑞士、西班牙斗牛組織舉辦斗牛影展。今年3月葡萄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葡華僑聯主席周一平為團長葡萄牙投資考察團到黔東南州國際斗牛城項目進行考察。借助國際合作平臺,進一步推動黔東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族風情、民族文化走向國際。
二、推動文化“走出去”的做法和經驗
“十一五”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我州旅游經濟蓬勃發展,州縣積極采取措施,推動文化對外交交流合作。
一是注重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夯實文化“走出去”基礎。我州深入實施“四個一百”工程,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申報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機制不斷完善。目前全州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第一、二、三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共52項68個保護點,在全國地州級名列第一位,相當于一個省的入選量,是全國地市級文化遺產最多的地區,有123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州有20個重點民族文化旅游鄉鎮和100個重點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50戶以上的民族文化村寨3900多個。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級生態博物館、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3個中國民間繪畫之鄉、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河八郎是世界寒武紀地質公園研究 “金釘子”坐標點。目前,我州有苗嶺山區雷公山麓為中心的苗族村寨,以黎平、從江、榕江“六洞九洞”為中心的侗族村寨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成功評出“黔東南名創” 103人,挖掘出一批優秀能工巧匠和優秀作品參加省總賽,獲得 “貴州名創”“貴州名匠”50多名,有效地推動了民族民間工藝的傳承和保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地的民族銀飾工匠有一半是來自黔東南。近年來我州克服財力困難,積極保護文化遺產,有力地夯實了文化可持續發展和“走出去”發展的基礎。
二是搶抓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大型文化活動。近5年來,黔東南州搶抓我國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兩大國際文化盛會機遇,積極開展文化“走出去”互動發展與合作。精心組織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凱里---郎德苗寨”傳遞,被譽為世界最精美的鄉村奧運圣火傳遞線路。正如高級國際商務策劃師馮禎祥所說:“奧運圣火把雷山品牌打到全球去,讓全世界都知道世界最美的郎德苗寨,省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讓西江走遍天下,成為天下西江,這是花幾億都換不來的轟動效應。” 2010年世博會,黔東南州各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會上大展風采,苗侗文化成了貴州在世界的一張名片,苗侗建筑、苗族服飾、侗族服飾、苗族飛歌、苗族多聲部情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高度贊揚。一位來自美國的的游客在參觀了貴州館后說道:“我看過世界各國的少數民族服飾,沒一個民族的服飾像貴州這些苗、侗民族這么華美,歌聲又這么動聽,這樣的民族真了不起。” 尤其是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成功舉辦了上海世博・西江論壇,使西江千戶苗寨這個非工業文明的鄉村旅游典范地在與大城市工業文明形成的巨大反差中,找到了與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節點,增亮了“天下西江”品牌,為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元素扮靚上海世博會作了鋪墊,掀起黔東南原生態文化走向世界的高潮。
三是擴大開放,加大對外文化經濟交流合作力度。2011年10月,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支持下,我州首次舉辦貴州黔東南國際投資貿易推介會,來自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哥斯達黎加、巴西、中國香港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駐華使節、商務代表、商會及企業代表參加,開創了黔東南州對外經濟交流的新紀元,同時也標志著我州民族文化在境內“走出去”交流發展的先河。黔東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給各位來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洽談項目相當一部分是文化旅游項目。連續5年積極參加中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強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尤其是今年,黔東南州派出了80人的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團隊,有效地推介和宣傳黔東南,成功簽約麻江下司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和凱里經濟開發區苗鄉侗寨歡樂世界等17個文化產業項目,協議資金65億元,是貴州省簽約數量最多、涉及資金最大的地區。5年來,我州先后在香港等地多次舉辦招商引資項目推薦活動,都把文化旅游和民族手工藝、民族歌舞演藝作為重要項目招商推薦。
此外,“十五”期間以來,我州根據中央對外聯絡部和省的安排,大量接待了訪問我國的國外首腦、外賓,每次重要的外事活動,我州都安排了民族文化節目展演,增進了貴賓對黔東南文化的了解和交流,有力地加快了黔東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四是利用高端平臺強化對外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文化品牌。近年來,我州充分利用高端平臺,加大對外宣傳投入,積極打造文化名片 展示多彩民族文化 以大宣傳提升影響力知名度。利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一批國際高端宣傳平臺,著力宣傳黔東南民族文化的魅力。尤其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我州苗侗歌舞與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合作“天藍藍”節目,獲觀眾最喜愛的節目。邀請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著名畫家劉文西到黔東南采風創作,利用名人效應,強化宣傳效果。尤其是今年10月19日至23日,貴州省文聯、黔東南州、貴州省作協聯合組織由中國作協副主席譚談帶隊,馮藝、韓作榮、葉梅、蔣巍、常江、肖克凡、熊育群、王干、田瑛、吳克敬、王山、邵麗、冉冉、韓旭、葛一敏、朱燕玲、廖增湖、謝欣、王久辛、高偉、張品成、鮑十、龍一、甘以雯、劉玉棟、劉青、柳路、劉潔、千夫長、郭冰茹等 “挖掘西部文化遺產,中國百名作家黔東南行”大型采風創作活動,在全國文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有效地擴大了黔東南文化影響力。目前,黔東南積極參加國內外重要高端外宣活動,先后推出了“多彩貴州風,原生態黔東南”“千年原生態,萬象黔東南”、“苗鄉侗寨,長壽家園”、“侗族大歌、世界遺產”、“千戶苗寨,天下西江”、“千年古城,和美鎮遠”等著名文化名牌。
五是注重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近年來,黔東南利用國內外高端傳播平臺,向國內外積極有效地宣傳了黔東南“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宣傳了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世界最大的侗寨——黎平肇興,世界上最古老的愛情節——苗族姊妹節,粗獷奔放的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打造了“余秋雨旅游線路”、“十大民俗風情精品線路”、“奧運圣火旅游線路”等文化旅游品牌線路,提高了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文化品牌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同時積極舉辦中國凱里原生態民族藝術節、貴州臺江姊妹節、貴州黎平鼓樓文化節等具有國際影響的民族文件節日活動,有效吸引海外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尤其是貴州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在雷山縣西江鎮舉辦,直接推動了苗族文化與旅游互為依托,深度結合發展,直接加快了苗族文化“走出去”發展歷史進程。不僅如此,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直接激活了黔東南斗牛、斗雞、斗鳥等傳統體育娛樂“走出來”向產業化發展。目前,全州有經營性專業斗牛場地7個、斗牛牛源近1萬頭,專業從事斗牛養殖和斗牛比賽競技人員2萬余人;有斗畫眉等專業斗鳥場地6個,從事養鳥和斗鳥的專業人員2萬余人,有專業斗雞場館4個,從事飼養斗雞的專業人員5千余人;有黔東南東方斗牛有限責任公司、黔東南昆奇斗牛文化產業公司等15家企業從事民族文化體育競技娛樂產業。
三、文化“走出去”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十一五”以來,雖然我州文化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績,是老百姓感覺到文化發展最明顯,得到的文化實惠最多的時期,文化“走出去”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文化“走出去”步伐與文化資源富集和保護利用程度不成比例;二是支撐文化“走出去”的經濟實力較弱;三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還很狹窄;四是加大宣傳促進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夠。
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認真落實文化產品出口經濟政策,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有關規定,希望省能批準民族自治地方出臺一些針對民族工藝品出口的優惠政策。二是批準設立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基金會和基金,加大文化“走出去”發展的資金支持。三是成立各級對外文化友好交流協會,廣泛開展國際文化友好城市合作等文化交流事項。四是批準并幫助向國家申報將黔東南列為“苗族侗族文化保護開發的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