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各種生活習慣與養生保健文化淺析
侗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侗族的先輩們從古至今在日常的生活生產活動中,通過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以及與各種疾病的斗爭中,發明和創造了許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始古樸的,多元素的原生態的絢麗文化。如:鼓樓文化、侗族大歌、侗族服飾、侗族醫藥、養生文化等。侗民們創造的各種燦爛文化,為侗族人民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將我們搜集到的侗族民間廣為流傳的養生保健文化作一簡介和淺析,以此拋磚引玉,期盼與研究侗族養生保健文化之同仁攜手研究探索,共同挖掘繼承和發展侗族養生保健文化遺產,使之造福人類。
一、侗族體育活動與養生保健
侗族同胞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很喜歡體育活動。其開展的體育項目有搶花炮、打三棋、母豬棋、褲襠棋、踩高蹺、扳手勁(腕)、打陀螺、摔跤、跳圈(海)、跳繩、打籃球、游泳等。如在生產勞動休息時,兩人或多人下幾盤打三棋、母豬棋、褲襠棋或板手勁(腕)等活動,以此調節情緒,對恢復體力很有好處,在春節或各種節假日期間,開展搶花炮、摔跤、打籃球等體育活動,這些體育項目不但能增強人的體質,而且通過比賽,加深人與人之間村寨之間的友誼,增進團結。青少年和兒童經常踩高蹺、打籃球、游泳、跳圈(海)、跳繩、打陀螺等體育運動,既能促進身體生長健康發育,又可增強抗病能力,預防疾病。中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煅練,可預防機體各種功能早衰退化,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二、侗族風情習俗與養生保健
侗族是個古老的有著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許多本民族的風情習俗可以調節情志,陶冶情操,預防疾病,促進身體健康,家庭和睦,鄰里團結,構建和諧等十分有利。
1、侗家洗澡節
侗家洗澡節各地所定不一,在湖南省懷化地區的侗族是以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定為洗澡節,傳說五月初五又是藥王菩薩下凡采藥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這天除了用山椒和菖蒲熬湯灑遍房屋四周,做雄黃大蒜油,飲雄黃酒,門前掛菖蒲、艾葉外,各家各戶都要上山采摘金銀花、九里光、艾葉、三角楓等草藥熬水洗藥浴,謂之保健康除病痛。
貴州省錦屏縣,平秋的侗族則是以每年農歷立夏這天定為洗澡節。立夏當天早上,寨里的老公公、老奶奶就吩咐兒孫們背著背篼上山去采集九里光、三角楓、金銀花、大烏泡、斑鳩窩、紅禾麻、葛麻藤、節骨茶、四方草、麻栗樹、楊梅樹、枇杷樹等二十余種,具有退熱排膿,防治皮膚瘡瘍功效的草藥,尤其不能缺少九里光這味藥。侗諺說:“用了九里光,一年不生瘡”。草藥采回來后,用水將藥清洗一遍,即入鍋煮熬,等到藥水熬好后,倒入洗澡盆,再適量的加些米酒和鹽巴,攪拌均勻,即可浴洗全身。
平秋山區的侗家在立夏當天洗藥浴的來由,是因為山區里森林茂密,到了夏天蚊蟲毒蛇較多,為了預防蚊蟲的襲擊和其它疾病的發生,他們便養成了煮藥水洗身上的習慣,用草藥水洗抹身上的汗水,可達到消炎防病、強身健體之目的,所以這里的侗族人民說“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瘡咬”。自立夏洗藥浴后,不管農活再忙再累,兩三天就洗熱水澡一次,常年堅持。
2、侗家端午節習俗與防病
侗家每年過端午節,除了包棕粑、煮鹽蛋和大蒜外,還要用菖蒲、雄黃兌水灑遍房屋四周和畜圈內外,門前掛上新鮮菖蒲艾葉。吃中飯時還要吃大蒜和喝少量雄黃酒,有的地方用菖蒲雄黃兌酒后在小孩的額頭上點畫“王”字,有的地方用干的茶葉、菖蒲和艾葉做成藥包背在胸前或放在內衣上荷包。
因為端午節以后天氣炎熱,蚊蟲、毒蛇、蜈蚣等毒蟲外出活動,經常到人群居住的房前屋后乘涼或尋找水吃,很易咬傷人,因為蛇、蜈蚣均怕雄黃和菖蒲,所以人們就用雄黃遍灑房屋周圍防止毒蛇、蜈蚣等毒蟲竄到房屋周圍或室內傷人,菖蒲具有芳香化濕、艾葉有溫經散寒之功效,到了夏天溫熱濕毒之氣較重,人們預防溫濕熱毒之病,用菖蒲、艾葉荼葉做成藥包佩戴,是很有科學依據的。端午節當天要吃煮熟的大蒜,因為大蒜中含有大蒜素等物質,對增強胃腸抗病功能,預防腸道疾病具有相當好的作用。
3、侗族唱歌與健康
居住在黔東南境內的侗族同胞,特別喜歡唱歌,有聞名海內外的侗族大歌、蟬歌、琵琶歌;有流行各地侗族民間的酒歌、情歌、山歌、祝壽歌等。無論唱哪種歌,侗族同胞都是以激昂高亢的音調、聲音動聽、或娓娓動聽的歌聲,歌詞偶意人生哲理等言行于表的激情、傳神入畫般的歌唱。侗族人民通過各種唱歌活動來加深各村寨間、村民間、個人相互間深厚的民族感情,通過唱歌來調節人們在勞動中的困乏;通過唱歌來促進體內的氣血調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酒歌可增進親戚朋友房族之間的團結友誼;情歌山歌可激發青年男女互相了解、促進感情溝通、自由談情說愛之活力,從而達到構建和諧友鄰、和諧村寨、和諧社會之目的。所以侗族諺語有“歌養心,飯養身”之說,還有“幾日不唱歌,心中難受多”,“幾月無歌唱,心中悶得慌”的言傳。這就說明侗家人喜歡唱歌,以歌傳情,善唱歌以歌養心調情志,促進心身健康之良好習慣。
三、侗族民居建筑與保健
侗族居住的環境,大多依山傍水,村寨多建于溪河旁,田壩中或山腳下。村寨中鼓樓聳峙,村邊古樹濃蔭,花橋橫跨流水,風景非常優美。侗族村寨大的有七八百戶,小的有一二十家,單家獨戶的很少。黎平、從江、榕江三縣的車江、貫洞、高增、肇洞、巖洞和天柱、錦屏兩縣的蘭田、高釀、雷寨、石洞、啟蒙、平秋等都是有名的侗寨。很多侗寨修有用石頭或泥土壘筑成的圍墻,并栽有荊棘,設有寨門,儼如小小城堡。
三穗、錦屏、天柱等縣大部分地區的侗族的住房多為平房,大門開于正中。進門一間為堂屋,堂屋正壁設祖宗神位;左右間為臥室,內側為“火爐間”,當中以磚、石、泥壘成的燒火處,稱“火塘”;鹛粮叱龅鼗咴S,三面嵌樓板,形成“火爐臺”,鍋、鼎、桶、缸等均擺于臺下靠板壁處地頭,櫥柜嵌于壁內;馉t間為炊事和冬季燒火取暖所用。樓上干燥,透風好,多作存積糧食,堆放各種用具物件,是理想的家庭庫房。
黎平、從江、榕江等縣和錦屏縣部分地區的侗族住房多為柱樓房,一般為2層或3層。宅向多朝河流田壩,坐山面水,大門一般開于屋宅正中前面,禽畜圈設樓下,架梯于兩側“偏廈”處,登梯上樓跨門進入走廊,正間為堂屋,左右側為火塘間,火塘有高火塘與平火塘之分。平火塘的燒火位置與樓板平行,高火塘高出樓板尺許,形成臺上臺下兩級;鹛晾镩g為臥室。
侗寨的吊腳樓,或立于雙層地基之上,或懸于防火塘和村巷上空,別有一番風趣。
侗鄉的村寨邊,多建有禾晾和禾倉。侗鄉特產的糯禾,多掛在禾晾上曬干。金秋的艷陽將一排排黃橙橙的禾倉照得金輝燦爛,更添侗寨秀色。禾倉狀如無偏廈的房屋,小巧玲瓏。為能防火防鼠,多建于寨邊或魚塘中心。有的村寨數十個或上百個禾倉集中建于一處,若似小型山村,非常別致。
侗族住宅建筑別具一格,加上獨有的鼓樓、花橋,尤具特色,使人一望而知,這里就是侗族居住的村寨。
從侗族居住環境分析,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所建房屋大多數為坐東朝西,房屋前面不僅每天迎接朝陽日照,而且寬曠,視野開闊,給人一種清新的朝發向上的感覺,房前屋后栽有竹子或樹木,每天都能吸收到新鮮空氣,對促進人體吐故納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是非常有利的,再則侗民是聚族而居,族里誰家有困難或遇大事,大家相互幫助,經常聚族而歌,相互交往,不僅增進團結,而且對促進人人健康,家庭和睦等都大有好處。故侗諺說:“門前有河水,好洗身上泥,房前屋后有大樹,空氣好來又好住”,“家族同村寨,和和氣氣幸福來”。
侗家房屋都是用杉樹或松樹為主修建,臥室內都沒有通風窗和木樓板,這種房屋從原料上對人體沒有危害,通風防潮很有好處,“火堂”(又稱為“火鋪”)設在房屋左、右或堂屋后面,終日不斷火,其散發出溫熱之氣,既可以排除地表山中濕氣,又能保持室內溫度,對居住之人群的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侗族飲食與保健
在侗族飲食譜中,有四季吃油茶的習俗,經常吃糯食,腌魚、腌肉,腌鹽菜、老酸湯等習慣,有的人家還時常做些藥膳、雞稀飯、南瓜稀飯等。
1、侗家油茶
凡到過侗鄉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饑解渴、脆甜味濃,別具風味的“侗家油茶”。
侗家煮油茶各地做法雖然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陰米(有的地方叫炒米或爆米花)、黃豆或花生、糍粑或灰堿粑、秈米、米飯、紅苕等食物原料,還有茶葉、姜、蔥等調料,其做法是先炒黃豆或炸陰米、花生,然后用秈米放入鍋中炒至焦黃(又稱炒糊米)即加入油湯(燉豬腳或骨頭湯)或加冷水,放入一些本地老茶葉,剩飯等一起煮,煮開后再放入灰堿粑,紅苕等食物煮熟即可,盛入碗中再放些炒黃豆或花生、陰米(炸米花)、姜米、蔥等調味品,其味十分清香可口。
侗家這種油茶飲食,吃在嘴里香甜酥脆,入肚后可填饑解渴,能提神醒腦、幫助消化,對輕微感冒、拉肚子等疾病可起到調節作用,還具有消除疲勞、調節情緒之功能。經常吃些油茶,對人體健康是大有好處的,所以侗家經常煮茶招待賓客。
2、侗家腌制品與老腌湯的作用
侗家人喜歡吃自己腌制的魚、肉、鴨和老腌湯等食物。
制作腌魚、鴨、肉時首先將魚、鴨洗凈剖肚除內臟,放入特制木桶或土陶壇內,加入鹽巴、糯米或甜酒、辣椒、花椒等作料,然后密封存放一段時間后取出食用。
侗家老腌湯的做法,一般先用米湯或陶米水裝入壇中放在火爐旁邊加熱,使之發酵至酸即成,此為起“母子”,做好后密封幾天,然后再加入些糯米飯和新鮮辣椒、茄子、刀豆、豇豆、黃瓜等蔬菜,蓋好壇口,七至十天即可取出食用,隨時補充上述蔬菜和添加些米湯或淘米水,這樣保持腌湯和蔬菜常年有吃,不變質、不變味。
侗家老腌湯常年可吃,尤其在夏天炎熱季節勞動回來時用老腌湯泡上生黃瓜吃,或喝一小碗腌湯,頓感清涼可口,全身舒適。侗家腌湯具有幫助消化、促進食欲、清涼解暑、健脾胃、收斂止瀉之作用,故侗族諺語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中打偏偏”之說。
3、侗家雞稀飯與保健
侗家人過節或有貴客來家時,常殺雞煮雞稀飯款待客人,其做法是首先把雞殺好清洗干凈,砍成小塊或整雞放入鍋內加水和適量秈米一起燉煮,煮開后用灼子間斷翻動,雞燉熟了,雞稀飯即做好,把雞肉撈出來切成小塊,再往稀飯里放些姜米、蔥花拌勻即成,侗家雞稀飯還有一種做法,先把雞燉好(開始多加些水)后,再用雞湯加上秈米再煮成稀飯,放上姜米、蔥花拌勻就可以吃了。
侗家雞稀飯,看上去色黃油豐,吃起來油而不膩,味美濃香,令人有吃過一餐后還想第二次之感。雞稀飯不僅是上品美味佳肴,而且具有生津開胃,增加食欲滋補身體的作用,所以,常吃雞稀飯,既健胃又能保健。
4、侗家糯食與健康
侗族歷來有食禾種糯的習慣,人稱“糯禾之鄉”的黎平種禾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禾的品種也多,流傳至今的品種仍有60多個。其中最優質的是同禾、香禾和黑禾。
同禾,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具有柔軟、味香、健身等特點。
香禾,以其獨特的強烈芳香而聞名。煮飯時,熱氣一出,香溢四處,一家煮飯全寨香,吃起來也分外滋潤爽口。
黑禾,因籽粒種皮均為紫黑色而得名。它米芯雖為白色,但煮熟后的飯仍為紫黑色,且色澤鮮艷、香軟可口。侗族民間傳說,黑禾有去癀、散瘀、消炎之功,有特殊的營養滋補作用,被稱之為“坐月米”、“藥米”。據生化檢驗分析,黎平黑禾各種營養成份都較高。產婦食用黑禾,較之白禾更有助于滋補產后造成的虛弱,有利于恢復健康和保證充足的乳汁哺育嬰兒;對久病虛弱和年老體弱者,能較快恢復生機,是一種很好的營養滋補品。
侗族人還喜歡做烏飯食之。烏飯原是古代道家常食的藥食保健方劑,用于山居修心煉功的必備食糧。后來,古人中的清高之士步此后塵,在隱居的深山中也學道家制作和食用烏飯,并在飯中配上多種名貴藥物,既能充饑,又富有營養。但是,因為一次制作烏飯需要幾擔幾斗米,還得配上許多貴重藥材,耗費錢糧甚多,也就使一般人很難經常得以食用。
隨著烏飯的制作技術逐漸傳入民間,尤其在我國南方,烹制和煮食烏飯之群體代代有傳人。這一習俗在民風淳樸的侗族中不僅傳承很好,而且不斷得到發展,每年農歷的三四月間,各地的侗族群眾,大都上山采摘一種植物叫烏飯樹(南燭、又名楊桐)的嫩葉,用于作佐料和香糯精制而成烏飯。在每年農歷三四月這個季節來到侗鄉的賓客,一般都能吃到清香滋潤,甘甜回味的烏飯。
侗家烏飯,不但作為美味佳肴招待客人,而且常吃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明朝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烏飯的藥性和功能有這樣的記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日服一合,不饑,蓋顏色,堅筋骨,能行,益腸胃,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祛老”。侗族諺語曰:“常吃烏米飯,體強容顏更好看”。實踐證明烏米飯具有充饑,養顏健體之保健功能。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文昌路上街79號
聯系電話:15885839858(龍彥合)、13908551811(龍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