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專畢業生為何熱衷于當農民
浙江省臺州市最近出現一種令人費解的現象: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包括名牌大學畢業生爭當農民。截至目前,臺州市所屬椒江、路橋、黃巖3個區已有近5000名大中專畢業生辦結了“非轉農”手續,跳進“農門”。(1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如果說當初的“農轉非”叫人看到了“吃商品糧”的曙光的話,大中專畢業生相繼通過“非轉農”退回起點,則令人感到有點匪夷所思。驚詫之余,有人感嘆這是一種社會的倒退,還有人則歡呼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兩種聲音無一例外都高估了“非轉農”本身的意義。
很多農村地區也都出臺過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落戶農村的舉措,但是這樣的招聘大多都是公開招聘,側重于考察個人能力。而臺州市的“非轉農”僅限本地大學生,更像是一種對本地大學生的保護,而不像是一種引進人才的措施。即使“非轉農”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這實際上也并不是政策所關注的重心。
大中專畢業生熱衷于辦理“非轉農”,并非他們一開始就抱定了扎根農村的信念,而是迫于城市生活的壓力以及農村“福利”的誘惑。自從1995年以后,大中專生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的征地補償金以及社會福利對他們構成了不小的誘惑,而這些利益分配無一例外都是與戶口相掛鉤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大中專生急欲“非轉農”不過是為了直接參與利益分配。即使他們取得了農村戶口,他們也完全可以在得到征地補償金后繼續在城市生活,因此,如果僅僅因為“落戶”農村而認定他們會扎根農村,顯然是過于樂觀了。
由此可見,大中專生熱衷于“非轉農”的根本原因是在制度許可的范圍內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臺州市發達的地方經濟使農村戶口成為了稀缺資源,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的學子卻還在為一朝“跳出農門”而苦苦努力。因此,臺州市的“非轉農”并不具有普遍意義。
浙江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的若干意見》表明,在2007年底前將在全省范圍內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劃分,實行統一登記為浙江居民戶口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這意味著“非轉農”可能將會消失。到那時,居民自由遷徙的夢想有望實現,不必再因利益訴求轉換戶口。
(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