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才能讓中國人真正站起來
鳩山剛一當選,國內就有媒體渲染日本新首相夫人生于中國;美國任命了駱家輝和朱棣文兩位華裔部長,我們的媒體也鋪天蓋地宣傳報道;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中文講得好,有人寄予厚望、奔走相告。好像有幾個地位顯赫的洋親戚,就很有面子。
60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60年后,中國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不算人均)都排在了世界數一數二的位置。我們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大國,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備了大國國民的自信。
一些人的不自信,最突出的表現是太在意外界的贊揚或批評。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發達國家整體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于是,西方媒體都把中國當作救星,不少中國人也在贊譽聲中飄飄然。我們的一些媒體,有意無意地助長了這種自大的心態。一位在德國主流媒體做記者的朋友寫了一篇文章,被國內媒體編譯后轉載,她打電話告訴我,文章夸獎中國的地方被翻譯了,可后面提出的問題卻不見了。
不愛聽外界的批評聲音,也反映在民間的對外交往中。和外國人有過交往的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希望外國朋友諸事滿意,希望聽到別人夸獎中國古老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和壯美的河山。如果聽到有人說,北京古老么?和歐洲城市相比很年輕。我估計很多人會和對方辯論一番。如果對方更生猛,批評中國人不排隊、缺乏公德等現象,那更是捅了馬蜂窩,一大群人會不高興。其實,脆弱的自尊背后,時常掩蓋著不自信。
一次和一位英國爵士、議員聊天時,他問我,為什么和中國人交往時,就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中國人就會不高興?我回答說:“我們自從鴉片戰爭以來,處于帝國主義的侵略下,民族的自信心不夠,對外界的指責容易產生過激反應。”
由于人多嘴雜,這個話題打住。誰知宴會結束后,這位議員走過來,握著我的手說:“我知道,那場戰爭是英國的錯,我向你道歉。”
他用的道歉是“apologize”,而不是“sorry”,其嚴肅認真的態度令我至今難忘。這就是“大英帝國”給國民留下的自信。聽到批評的聲音,認真地道歉,查找自己或是祖先的過失,就是自信的表現。
說到祖先,我們應該感到慚愧。古代的中國人是自信的。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單槍匹馬闖西域是自信;唐太宗敢于納諫、“害怕”魏征是自信;鄭和下西洋不占一寸土地也是自信。此后,中華民族的自信被外來的征服所消滅,西方之于東方的百年強勢地位讓中國人在西方人面前很難挺起腰桿。
無法真正站起來體現在多方面。比如說,有的孩子在說起自己的遠大理想時,答案竟然是“出國”,這恐怕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吧。我理解有些人為了讓孩子具有國際視野而送其到西方接受教育,但有些人依然抱著幾十年前的思維,認為西方什么都好,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再比如說,社會上英語的過度流行和漢語水平的急劇下降形成的鮮明對比,就是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現:大學需要過英語四級才能畢業,可漢語水平為何無人過問?不自信有時候還表現為套近乎、攀親戚,一邊“棒打”某個加入了外國國籍的明星,一邊津津樂道于某個外國政要會說中國話,是華裔或者生于中國。
不自信也常常表現為極端的民族主義。毫無疑問,愛國主義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問題在于極端的民族主義既自大又自卑,特別在意別人尤其是比自己強的國家的臉色,又對比自己差的國家采取鄙視的態度——如果你訪問網絡上的各大論壇,就會發現很多國家都被冠以貶義的符號。
因為不自信,所以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也不能擺正其他國家的位置。不自信,就不寬容;不寬容,就會走向極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國民如果始終懷著不寬容、報復的心態,是非常可怕的。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地站起來,這種情緒很容易被利用,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