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開解小新背后的那種焦慮
《蠟筆小新》的作者臼井儀人在失蹤九天之后被警方確認死亡。其間連載《蠟筆小新》的出版社焦急萬分,因為只拿到了11月份的畫稿,擔心畫稿因其失蹤斷檔。現在,小新的“父親”去世了,那個頑皮、可愛、幽默并經?跓o遮攔的壞小孩,還會有新的故事嗎?
雖然無證據表明臼井儀人是自殺,但媒體在報道時,還是重點強調了種種不詳預兆:在一個多月前出版的新漫畫中,有一頁是小新臉上出現濃濃陰影,說 “我很快就要啟程去遠方了……”、“我要在死前,向娜娜子告白”。而臼井儀人近年畫風的變化,也讓漫迷擔心他是否因創作遭遇瓶頸而患憂郁癥。這種懷疑并非空穴來風,動漫作家是文藝創作群體中,更為單純、敏感和脆弱的一個群體,他們往往喜歡通過筆下的人物說話,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生命體驗,新漫畫作品中出現讖語式的臺詞雖然和作者的死亡沒有必然的聯系,但也多少表現出了作者精神狀態的變化。
自1990年臼井儀人開始創作并發表《蠟筆小新》的近20年來,這個說話怪里怪氣卻不乏智慧的小孩,成為無數孩子和大人喜歡的卡通形象。但近些年來,世界娛樂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小新雖然依舊有不少固定讀者和觀眾,但顯然已經不再是動漫的主角,已經51歲的臼井儀人,還能讓小新常變常新,這本身就是一個疑問。靈感的枯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說臼井儀人因為創作遇阻而苦悶,一點也不奇怪。
在中國,小新是個受到過爭議的虛擬人物:他不僅有著喜歡掀大姐姐裙子的毛病,而且還經常推卸責任,挑撥是非,捉弄別人,和中國教育對孩子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曾經有不少人公開表明不贊同中國的孩子看小新。但要承認,小新的確如同他介紹自己的那樣,智商高到頂點,擁有超乎常人的想像力,思維方式有別于常人,隨時隨地把大人整得狼狽不堪。同時,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理論:要求小孩和大人具備同等的權利,大人和小孩一樣也需要被嘲諷、打擊和管教。
小新的走紅,源自臼井儀人對大人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在現代社會,除了親情之外,父母和孩子還折射出現代社會的生存法則,隱含著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焦慮。父母在用自己的經驗,試圖帶領孩子進入未來的正常社會,但在孩子那里,大人的世界才是真正最變態的世界,小新在用他獨特的方式進行反抗。
啟程去遠方的不是小新,而是他的“父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喜歡這個漫畫形象的人們,還會通過這個壞小孩,獲得快樂甚至人生經驗。但臼井儀人的去世,無疑也會讓小新從此停止成長,關于小新的新故事也會戛然而止。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