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謝幕還是“實話”惹的禍
由于收視率連年下降,陪伴觀眾13年的《實話實說》被中央電視臺取消。26日下午17:23,《實話實說》完成絕唱,播出最后一期節目,主題則是與國慶有關的《四世同堂齊歡樂》。(《中國新聞網》9月27日)
此次央視調整欄目,陪伴了觀眾13年的電視訪談節目《實話實說》停播,有點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很多老觀眾有點接受不了,但也只能一聲嘆息。
作為中國內地第一檔電視訪談節目,首次把電視鏡頭對準了普通群眾,《實話實說》在中國的電視談話節目中無疑具有拓荒性,加上名嘴崔永元善于說事,其獨特的主持風格讓《實話實說》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吸引了億萬觀眾的眼球。《實話實說》輝煌時期,連趙本山和宋丹丹都來摻和一把,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和崔永元一起表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對于此次央視停播《實話實說》,正處于緊張調整狀態的央視并未就取締《實話實說》做出進一步解釋,但外界普遍認為:原因不外乎收視率不高,主持人駕馭話題的能力不高以及話題雷同等。
不過,我認為一檔電視節目的退出,收視率雖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卻不一定是導致《實話實說》最終退出的決定因素。
《實話實說》此次退出央視,主要源于“實話”難說的尷尬。我們知道,現實生活當中,實話是不好說的,甚至為此還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著名的國學泰斗季羨林老師曾經這樣評價自己,這輩子“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季老所稱的“真話”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實話”意思是差不多的。當然在那個言語禁錮的年代,說實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季老能如此,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民主和自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說實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付出沉重代價了,但是,隨著民主和自由的發展,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于個人隱私漸漸看重起來。可以這樣說,初期的《實話實說》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觀眾對別人隱私的窺視欲,這也是其收視率大大提高并走向成功與輝煌的一大因素。
而這樣大膽地在電視上暴露自己的隱私,對于處在文明時代的現代人來說,是很難堅持做到的。特別是在十分注重個人隱私的今天,不管是出于錄制節目的需要,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人們都不愿意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暴露出來。因為,普通人也好,名人也罷,內心最深處的那點秘密是最脆弱的,有時甚至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突破這道心理防線,甚至可以使人崩潰。這就使得我們在《實話實說》這個節目中,真正聽到的“實話”越來越少,而一些表面的、甚至虛偽的說辭則越來越多。這讓很多觀眾的獵奇心理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對節目的詬病也逐漸多了起來。
所以,在走過了13個春秋之后,靠“實話”而成功的《實話實說》節目停播。與其拿收視率說事,不如說央視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受訪嘉賓隱私的保護,更加尊重受訪嘉賓合法權益的結果!
(禹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