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獎 請用票房說服我
果然不出意料,今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又下了“雙黃蛋”。按說吧,金雞百花,本來就是咱們關上門自己玩兒,純屬娛樂大眾,問題是,最近幾年越來越不好玩了。去年頒獎的時候,兄弟我盯著電視屏幕冥思苦想了半天,愣是沒想起來,這些電影到底有哪一部算好看的。今年又被雷了一次。假如這些評出來的電影,真能代表中國電影的最高水準,那么兄弟認為,國外電影已經登上喜馬拉雅山的時候,國產電影還在王府井呢。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上面這句話原出于陸川,我稍作改動,用于說明這種距離。不過,中國電影還是比中國足球稍強一些,體能不如人也就罷了,說智商不如人那我也不會同意。
例言之,2007年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是《投名狀》,但2008年的百花獎給了《集結號》;2008年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是《非誠勿擾》,但 2009年的金雞獎還是給了《集結號》。金雞評委真是跟觀眾開玩笑,好像他們在奧運年睡了一覺似的。2008年票房僅次于《非誠勿擾》的國產電影是《長江七號》,偏偏這兩部電影,連候選名單都進不了。
百花獎號稱是“觀眾獎”,當然要看票房和受歡迎程度。但每次百花獎的結果都非常出人意料,以至于后來變成常態的“不出意料”。百花獎是投票選出的,但是大家知道,咱們這兒的投票都非常有譜兒,從不會出現人家不希望出現的局面。盡管傳媒一再質疑評獎的公正性,但是對結果卻只能接受。
金雞獎那就更離奇了。我懷疑這些評委們都非常有幽默細胞,每年出來逗大家玩一下,顯示出他們的品位與觀眾相比,是多么的與眾不同和別有用心啊。從第一屆金雞獎開始,就有下“雙黃蛋”的傳統,甚至有“三黃蛋”,金雞這只雞,真是百鳥之首,罕見的祥瑞啊。我心里就在嘀咕,現在的文藝界心胸都這么寬廣了,年年跟人并列,還從來沒有怨氣。
今年金雞獎另一個“蛋黃”是《梅蘭芳》,票房還不如《大灌籃》,排名第七,硬是躋身金雞。我特別想問導演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部《梅蘭芳》就跟胡適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只有上半部分,沒有下半部分?既然是個傳記電影,好歹交代一下傳主后來怎么樣了,好教人完整地了解傳主,結果呢,“下面沒有了 ”。黃侃先生再世,恐怕要說一句“太監電影”了。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金雞百花獎的評獎標準。改革開放都31年了,評委們似乎住在爛柯山,心中充滿著激蕩著對政治標準的熱愛,從不肯睜開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在最需要與外界接軌的領域,偏偏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百花獎本來涵義是百花齊放,結果變成一枝獨秀。金雞獎本來涵義是百家爭鳴,結果變成一家獨大。
老百姓不拒絕主旋律電影,更不拒絕拍得好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別經常把主旋律電影當成老百姓喜歡的東西。群眾喜聞樂見的到底是什么?看票房就知道了,不用看別的。既然我們是一個市場化的經濟大國,而電影業早就宣稱進入了市場化時代,那就要用市場的眼光市場的反應來衡量一切。經濟增長看GDP,那么電影良莠就該看票房。親愛的評委們,請用票房說服我。
(賈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