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時代,如何直面“養不起父母”的危機
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由此中國有了第一代獨生子女。30年時間過去了,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逐步邁入老年人行列,一個新的命題應運而生,那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2009年11月25日《半月談》)
毫無疑義,人口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的計劃生育不僅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而且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的計劃生育還與世界做出了榜樣,也為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貢獻,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少生4億多人,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4年。
但是計劃生育也帶來了不少新問題和新的挑戰,老年社會的提前進入,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等。資料顯示,實行計劃生育30年,我國已有1億獨生子女。也就是說,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越來越顯現,并逐年加劇。
現在“獨子養老”時代已經悄悄來臨,將如何直面“養不起父母”的危機呢?新華社1980年9月3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1979年全國有607萬個家庭領取了獨生子女證。如今這些只生育了一個孩子的父母,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齡,開始步入老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獨生子女無力、無暇照顧老人的矛盾越發凸顯,特別是新的家庭結構——“421”模式(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形成,對于這些獨生子女是一種考驗,“421”家庭除了自有三口,還要額外承擔4個老人的贍養負擔(有人把它叫“一拖四”),更增加了家庭養老的難度。以上海市為例,上海獨生子女家庭目前約有305萬個,占全市家庭戶總數的比例為60.2%。據預測,上海市2013年新進入老年階段的人口中80%以上為獨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每年有24萬到34萬的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階段。那么,未來全國每年又有多少獨生子女父母要進入老年階段呢?
父母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將子女養育成人,讓年老的父母盡享天年,子女作出報答是理所應當。子女有條件的,從孝道上講想必也會主動為之,不必別人背后“戳脊梁骨”。但是很多421家庭都背著沉重的負擔,發出了“養孩子難,養老人更難”的感嘆。有一位年輕朋友對我如此倒苦水,他和老婆的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父母早已下崗,只有幾百元生活費,他每月固定給1000元,節日的錢另給,岳父母有退休工資但不高,每月給300元,而女兒每月學古箏的輔導費300元,加上生活費、人情往來,攀著手指節省用,一個月也積攢不了幾百元錢,今后孩子讀大學還需要一大筆錢。他說,最怕的是老人生病,他母親去年生了一趟病,把家里的積蓄掏空都不夠,還向親朋借了3000元。其實,產生“養不起父母”的危機,表面上看是“獨子養老”構成的,而事實上還是我國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的缺失。如果這兩項制度有保障,子女不用花收入的一大部分贍養老人,那么他們就沒有這么重的負擔。一個獨生子女家庭,如果養老還是以家庭為主,不但成本燙手,效益恐怕也好不到哪去。這種嚴峻的現實,無疑會使“孝道養老”難以延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活成本高,“養不起父母”的危機更大。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模式是家庭式養老,“養兒防老、積谷防饑”是沿襲多年的至理名言。但這個至理名言可能不再“至理”,因為孝道已無法承擔“獨子養老”的重負,還得靠養老保障制度。要真正解決“獨子養老”的危機,只有從“養兒防老”真正進入到“國家養老”,所以說,國家應加快這個進程,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財力問題,更是一個執政理念問題。在現代社會,社會養老保障被視為一種基本人權和國家福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如果不能化解這種“養不起父母”的危機,勢必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洪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