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KO泰拳 且慢為“民族復興”雀躍
12月19日晚,“2009中國功夫對職業泰拳爭霸賽”在廣東佛山打響,這場因賽前泰國選手所謂的“挑戰“而備受關注的中泰功夫對決,最終以中國功夫4:1大勝泰拳告終。筆者的MSN、QQ群、移動飛信等所有即時通訊工具里,立馬便收到了關于中國人再次揚眉吐氣的消息,“劉層層無敵鞭腿力敵對手”、“少林弟子張開印KO對手”,一場民族歡慶活動頓時在網上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
也許是因為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近代歷史上,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遭受了太多的外來凌辱,東方睡獅醒來后終于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所以今天,當我們中國人,用中國功夫KO泰拳,一次又一次證明自己不是“東亞病夫”,甚至輕松擊倒對手的時候,國人的民族感情才會如此高漲。可是,筆者不禁要問,一場夾雜著商業炒作的武術比賽的勝利,能說明我們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了么?“勝者為王”的武俠文化,能夠在今天的全球化競爭中,讓我們的國人脫穎而出,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么?
我們常說,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一個國家要走向富強,民族要走向興盛,關鍵在于塑造怎樣的公民性格、培育怎樣的民族文化。當國人“助人為樂”反遭狀告,連好事都不敢輕易再做的時候;當公民在看守所和監獄不明不白死去,而監控錄像頻頻罷工的時候;當官員“雷人話語”不斷,質問記者、回避新聞監督的時候;當年輕的生命,質疑“知識改變不了命運”而放棄自己的時候;當“蝸居”的人們,為了房子向金錢和權力屈膝的時候;我們又怎能因一場拳腳的勝利,自以為民族強大而雀躍如此呢?
古人云,“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我們只有拋棄以往那種狹隘的“勝敗”觀念,以更加開放平和的心態,培育健全的民族性格、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正義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在“中外較量”時確立中華民族的位置,才能在“功夫KO泰拳”時保持平靜、理性,不至于動不動就繃緊“民族主義”的神經。
2009年12月19日晚,我們本應該關心的,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開始寫這些文字之前,筆者收到了一位首都記者朋友的短信,告訴我“臺灣地震了”;寫完這些文字,那些MSN、QQ群里,卻仍然只見網友熱烈討論著“功夫KO泰拳”,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黃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