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阿凡達》成功的秘訣(圖)
《阿凡達》在國內一上映,真可以說得上是“相當的”震撼了,除了叫好還是叫好,但如何之好,則是見仁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有人從4億美元的投資中看到了大制作的巨額利潤,有人從3D技術中看到了高科技非凡實力,更有人從高票房收入中看到文化產業的燦爛明天……
有報道稱,截至上周末,《阿凡達》全球總票房突破16億美元,而中國內地上映票房也輕松沖破5億元人民幣。
上映時間如此之短,票房收入卻不斷刷新,導演卡梅隆繼《泰坦尼克》之后,又締造了一個電影神話。而神話總是讓人眼熱的。眼熱的人們也自然會從各自的角度來解讀神話的產生了。但林林總總的“反思”,似乎多停留在大投入、高科技等資金及技術的依賴上,仿佛一部大片的成功,即是“大投入+高科技”的產物,若此,即可創造神話,贏得市場海嘯般的尖叫。
我要說,這是一種錯覺。這種想法是把目光僅停留在資金和技術等電影的硬實力上,忽視了它的文化軟實力。
什么是電影的軟實力?就是一部電影所輸出的價值觀。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態,電影首先是一種文化表達,通過特有的方式向人們傳播某種思想某種價值觀念。那么,《阿凡達》這部電影表達了什么呢?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曾說過這么一段話:“《阿凡達》能夠最終拍出來,是一次奇跡。這是一部科幻電影,是我喜歡的東西,科幻電影要表現的是我們現在無法接觸到的事物,這是一種預言,它會讓你反思我們現在在做的一切,將來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這就是我拍《阿凡達》的初衷之一,我對現在人類對大自然所做的一切感到深深的憂慮,我想將來也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也就是說,在《阿凡達》這部電影里,觀眾透過3D高科技的特效,透過引人入勝的“冒險+動作+驚悚”畫面沖擊,還是能體會到背后對人類和地球未來的關心及焦慮。正是有了這種焦慮打底,3D也好,“冒險+動作+驚悚”也好,也就有了思想的厚度,不再只是純粹的感官刺激。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當然是多種元素作用的結果,但如果沒有諸如這種對人類命運、對地球未來深層次的關懷與焦慮,場面再怎么漂亮,恐怕也是難以立起來的。
在1月18日揭曉的第67屆金球獎上,《阿凡達》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最重要的大獎。卡梅隆在領取最佳導演獎時,對《阿凡達》作了再一次的自我解讀,他呼吁:“《阿凡達》是一部講述人類和其他物種和平共處的電影,我們要懂得尊重地球!”
反觀我們,不僅電影,一些大眾文化形態似乎仍自陷于“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泥淖里不想出來,結果呢,搞得電影上下到處都是這樣那樣的原生態,讓人都快不知今夕是何年了。我有時想,像這種極具民族性的文化形態,一般人群除了有點好奇外,到底有多大的興趣關注呢?我當然不是在否認文化的多樣,我想說的是任何文化形態它所傳遞的價值理念決不能偏狹,更不能老土而落后。
其實,不僅《阿凡達》如此,以及之前的《2012》也是這樣,傳達的是種對人類與地球的命運和未來的思考與憂慮。這些都是今天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性問題,超越了國與國之間的樊籬,是個“球籍”問題。
換句話說,即便是一部電影,它所傳達的價值觀能不能代表人類或世界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能不能代表人類或世界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這是能否征服觀眾的“內核 ”所在。如果簡單地以為一部電影的成功,只不過是個投入問題,只不過是個高科技運用的問題,這無異于是在緣木求魚,背道而馳。
(葉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