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申不申遺春節都喜慶
日前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建議將“春節”申遺,并稱當放在我國申遺的首位,因為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精神內涵,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可以提高人們對春節文化保護的全民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四海一家的認同感和親和力。(據2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
春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并不意味著凡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要申遺。不然,以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恐怕就要“申”不勝“申”,申來申去申不完了。實際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對申報的基本條件亦有規制:一是須有藝術價值;二是處于瀕危狀態;三是有一個完整的保護計劃。春節具有藝術價值無庸諱言;是否已有一個完整的保護計劃雖不好說但也總還可制定;但是否就已經“瀕危”了呢?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事實上,春節年復一年,國人都在過著,且還曾衍生出“千家萬戶看春晚”的新民俗,而今呢,則是春晚不僅是央視辦,各省衛視辦,連網易、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都在齊相辦,各視頻網站上的“民間春晚”話題和視頻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見微知著”,即以此一端來說,就可見春節也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著時代車輪的滾滾前進,內涵和表現形式都在不斷變化發展豐富著,隨時注入新元素的。
馮副主席說:“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救山村鄉野里那些有失傳危險的古老藝術,也要救人們不經意中可能丟失的‘年味’。”;但是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設定的基本申報條件尚不相吻合,理念上存在距離,就是申報,又有幾多勝算呢?
申遺就好比把一件物事放進博物館,當然并不當是擺在那里做做樣子;而是在于保護。但既是如此,俗話說:“最佳的防守就是進攻”,又有言曰:“運動著的,即有生命熱力”;春節分明就擺在每個國人的心里,活在廟堂之高更活在尋常巷陌,從現實世界以至虛擬空間,那么將春節申遺,還有必要么?還是說,馮副主席是稍過杞憂,舉“輕”若“重”了點呢?
申不申遺,春節都喜慶!
(于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