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工荒”需要何種攤派?
為解決招工難題,廣東省河源市高新區給每一名干部職工都下達了招工任務。其中,副處級以上干部要介紹工人100人以上,科室負責人每人10人以上,普通干部職工每人負責5人以上。(3月3日《廣州日報》)
面對日益嚴峻的“民工荒”現象,一些企業顯得有些不知所措。這種背景下,河源市高新區政府及時站出來,發揮其動員能力強等特點,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更像是政府為企業服務的表現之一。只是,這種招工攤派到底是在為企業服務,還是為權力服務,讓人迷糊。
河源市高新區政府下政治任務幫企業招工拉人,似乎跟一些地方政府發紅頭文件賣樓、賣酒、賣旅游等行為如出一轍,實質都是政府部門壓根兒就沒有理解政府到底應該如何服務的直接表現。事實上,在應對用工荒的困境時,政府部門更應該從如何形成一個能夠留人的軟環境上有所作為。畢竟,環境留人要比感情留人更具長久性。
近日,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劉永好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出現“民工荒”問題是好事。他覺得,“民工荒”將迫使企業提升用工條件,要求企業必須留人、用好人,在福利和交通方方面面為用工創造條件。而這種“民工荒”是好事的另一個表達就是促進政府部門為到當地打工的農民工提供住房、醫療、養老以及子女上學等方面的保障。如果這種軟環境成了極具吸引力的“橄欖枝”,何愁招不來“金鳳凰”?
眼下,包括河源市高新區在內的很多地方,一邊表達著對于民工荒的焦慮,另一邊卻依然墨守成規地在諸如提高農民工工資等小細節上小打小鬧。這種矛盾心理能夠表現出政府部門以及用人單位對于農民工需求的認識上依然處于茫然狀態。要知道,隨著農民工對實現自身合法權利渴望的提升,單獨的工資已經無法成為主導農民工決定的唯一要素。因此說,著眼長遠,地方政府不在留人的軟環境下進行革新,就算暫時招來工人,早晚也得走人,更別說解決“民工荒”困境了。
春節后,用工市場上類似“珠三角缺工200萬”、“深圳缺工80萬”、“廣州缺工20萬”等等消息此起彼伏。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工資低廉、工作環境惡劣以及沒有社會保障等等。只是在政府和企業等買方市場主導用工市場時,這些矛盾被農民工充足等假象所蒙蔽。
如今,隨著用工市場進入賣方市場中,還是按照以往的套路和模式來應對,顯然是無法取得成效的。因此說,政府與其賊掉分兒地干起了用工中介,倒不如從地方軟環境建設上來點攤派,沒準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傅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