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不追星追什么?
眾多媒體記者追星,成了兩會的一道奪目風景。連對追星場面的描寫,也成了某些媒體報道的主體。比如,“‘劉翔到了!’一聲尖叫驚動人民大會堂東廣場每個人,守在廣場上的3000多名記者對‘跨欄王’給足面子,糾纏其20分鐘。”記者記錄追星過程細節生動具體:“劉翔……被上百記者圍住,里外約10層……記者費盡功夫擠到第五層。劉翔連連擺手說‘不接受采訪’……”(昨日《信息時報》)
3月3日,在某微博網站上,一位供職媒體的網友,轉貼了一張一大堆記者簇擁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主持人朱軍的照片,同時很生氣地質疑:“這些記者咋那么賤?作為同行,我感到很難過,很恥辱”。朱軍位于畫面中央,形象高大突出,一副一如既往既端且裝的煽情模樣。僅就畫面而言,眾記者確實顯得很渺小,追的還是CCTV的主持人,品位很低級,我看著也不禁有點氣惱。
兩會召開,目的是共商國是,本應格外嚴肅莊重。用一句有套話之嫌的老話來說,這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命運。公眾關心兩會,就是關心國家大事,是公民的本分和不折不扣的愛國行為。按理說,相關報道內容都很宏大、深刻、重要,關系著全國人民的福祉,容不得半點輕薄低俗,開不起一絲玩笑。當然,為了調劑氣氛,嚴肅中不拒絕活潑,點綴些優雅的花絮,諸如此類。
遺憾的是,現實似乎與此不大搭調,粉絲遍地走,八卦滿天飛,搶鏡和攪局似乎成了主題,給人感覺既不嚴肅也不端莊,不明就里的人,會以為是一場明星深入群眾大秀形象的推廣活動,或者一個名流要人展示個人魅力的廣告櫥窗。
顯然,兩會媒體追星之風不可長,應該是一個很容易達成共識的看法。不過,依據充分考慮到特殊國情,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一貫方針,就很容易領會到,無論是媒體記者,還是明星名流,似乎都不能對此負責。
一方面,兩會是所有媒體都不能缺席的盛會,然而不是所有記者都能找到委員代表暢談國家大事的。另一方面,媒體版面等著要填充,而花邊新聞乃是比兩會更為長銷和暢銷的產品,而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娛樂八卦,則根本不是一個問得出口的問題。
明星名流躋身委員代表行業,純屬特殊國情,更多的是一種對其過人才藝的獎賞,而非對其參政議政能力的肯定。就拿劉翔來說,連續兩屆缺席,這次雖然現身會場,但他涉及國計民生,肯定不如跨欄內行。對高房價帶來的壓力,甚至不如許多追他的記者們了解得多,都是輕易可以得出的結論。
由此可見明星名流的身不由己,以及媒體記者的無奈,以及兩會媒體記者追星之風的必然。同時,也可以理解記者為何連朱軍都要圍堵,費盡力氣接近劉翔后,得到一個顆粒無收的“不接受采訪”結局。(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