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救災,政府應善做“減法”
所謂“減法”,就是在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實行退耕還林等。同時,要讓進城農民工城市化。
西南5省的旱情牽動人心,5000萬人受災、2000萬人飲水困難的嚴峻形勢,讓抗旱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在不少地方,有關方面為保墑情,保農作物產量不惜工本、不遺余力,在一些地方,已出現大批民工返鄉抗旱的情況。
但必須認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旱災對農民的威脅,光做“加法”是不夠的。此次受災的許多地區偏僻閉塞,交通不便,有限的一些經濟作物,如辣椒、甘蔗等,是當地農民賴以為生的經濟支柱,正因如此,一旦旱情緊迫,經濟支柱受到動搖,從政府到農民,都會竭盡全力抗旱保苗。
因為這些地方抗旱基礎條件惡劣,故而不得不將在外打工的親人千里迢迢召回家鄉,幫助抗旱。桑梓之情,血濃于水,這種精神和行為固然令人感動,但舍棄城市里的工作回鄉抗旱保苗,所保住的不過是區區之數,所付出的卻是豐厚得多的打工收入,投入產出比并不劃算。
因此從根本計,抗旱不僅要善做“加法”,也要善做“減法”。所謂“減法”,就是在偏僻閉塞、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放棄一些投入大、收效低的耕地,將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適當集中,把貧瘠土地上的農民,妥善地遷徙、安置到資源相對豐富、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
不僅如此,由于戶籍、社保、住房等問題,許多進城民工未能在城市中“住下來”。他們的親屬仍不得不留在農村,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有關方面應該趁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有利時機,讓一部分民工城市化,讓留在農村的農民,獲得相對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加法”不好做,“減法”做起來更難,西北地區實行生態移民已有多年,進展始終緩慢,三峽庫區移民工程,至今仍是許多地方政府和移民的一塊心病;至于農民工城市化,更是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被公認為老大難問題。但是,“難做”也必須著手去做。惟有做好“減法”,才有利于生態平衡的重建,也才能把旱災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陶短房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