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億爛尾新城 是“拍腦袋”還是“拍胸脯”
作為國家貧困縣,呼和浩特清水河縣選擇斥資61億元建新城區,以求快速脫貧。此事5月被曝光后引發熱議:貧困縣應該如何發展,是穩步務實,還是要急切冒進。5月18日《新京報》有消息說,清水河縣現已啟動停滯近10年的舊城改造,縣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區。
5月5日,新華社發文將這個起始于2002年的工程稱為“拍腦袋”的政績工程。建設投資估算表表明,此項目總投資60多億元,其中建設期利息支出1.2億元,就算全縣人民不吃不喝,也需要4年才能還清這筆利息。以此數據說話,“拍腦袋”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是,對于這樣的批評,清水河縣前任縣委書記,也是清水河新區建設的主要“決策者”張亮覺得委屈。
我也有些為張亮“抱不平”。張亮曾被視為該縣脫貧的希望。清水河老縣城當時的狀況是,“地無三尺平”,縣城中央有一個雷管廠,每年產上億根雷管。縣城東西兩邊分別有一個水泥廠,污染和安全隱患威脅城內居民。原縣長云院禎也認為,從經濟方面考慮,清水河縣一定要建新區遷城。張亮證實,當初他和云院禎下派到縣里,“是帶著任務去的”。呼市主要領導建議建設新區遷城,打造好的平臺招商引資,并對清水河縣實行政策傾斜,把該縣的小城鎮建設資金捆綁起來,投入到新區建設中。在具體操作中,張亮還有預見性地擔心,一旦新區人氣不足,沒有開發商看中,新區融資將是很大困難,新區也會變成空城。于是,隨之而來的投資總額達上百億的火電廠項目,就成了他最終的“押寶”對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恰逢中央2006年整治違規電廠,清水河縣的香港華潤電廠項目胎死腹中,外地投資商都處于觀望階段,后續建設融資難,已投入1億多元建設的新城區終于像一個紀念性遺址,定格在2008年停工時的狀態,成為鳥類聚集地。官場之上,以成敗論英雄。早于2007年調至呼和浩特任政協副主席,現今職務是內蒙古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副廳級)的張亮,一下子成了公眾和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
我覺得張亮也不是吃干飯的。媒體在報道中,過分強調了清水河縣的窮,卻顯然忽視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從2002年開始,財政收入只有3200萬元的清水河縣人民吃了喝了更干了,財政收入卻在連年翻番,2006年達到1.6億元。對于張亮2001年到2007年在縣里的工作評價,縣財政局原局長王耀表示認可。他說,清水河縣的財政從1000萬發展到3000萬,用了5年;張亮來了之后,財政收入從3000萬增至1個億,只用了4年。我就在想,如果不是后逢國家宏觀調控,項目流產,新區建設資金鏈斷裂,清水河新區該是怎樣的繁榮和風光呢?那時,會有人計較其背后最大的資金黑洞嗎?
貧窮不是慢一拍的理由。敢想敢說更要敢做。時任副縣長閆耀解釋停工原因時稱,一是新區建設未被批復。二是火電廠項目停滯。回憶往事,閆耀多少有些惋惜。他說,華潤電廠屬香港企業,比較正規,沒有正規手續就不開工。假如他們像其他地方的電廠一樣,未批先建,清水河新區也能隨之建起來。這就是說,無論是張亮還是他當時的同事,甚至繼任者,其實都很明白新城區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顯然,在張亮調任后,繼任者最明智的做法不應是停工和卸責,而是要千方百計重新盤活啟動。以眼前的事實向上爭取“批復”,向外招商引資,爭取以大項目的落戶拉動新區建設,這才是一種風范和責任。很遺憾的是,清水河縣已啟動停滯近10年的舊城改造,縣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區。不知這一次舊城改造的投資估算又是幾何?
張亮說,“我就是把寶押在火電項目上了。”一語中的,很有氣勢。可惜,這位被新華社發文稱為“拍腦袋”政績工程的主要“決策者”,如今已經不能向清水河縣干群“拍胸脯”了。原因很簡單,他事沒辦好就上調履新。倒是那爛尾新城得讓別人來替他收攤,搞得再好,還永遠是他張亮的本領。這年頭,愿意為他人威風“拍胸脯”的官員可能還說不上大有人在。清水河舊城改造的啟動,很能證明某種官念。
“拍腦袋”之后,沒有力挽狂瀾的“拍胸脯”,只有“拍屁股”,我不知道,是應該為在“沒什么變化”的舊城區中生活了10多年的清水河人民拍手,還是跺足。
(冷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