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官腔引發眾怒 官員“不會說話”的背后
◎本港評論 丁榮甫
6月21日,在贛江撫河段唱凱堤潰決、10萬民眾生命危在旦夕的關口,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連線采訪江西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沒想到,這位救災一線人物先是強調唱凱堤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接著逐一介紹哪些大小領導對抗洪作出過“重要指示”。主持人一再打斷他的話頭,追問“決口有多大?下游的群眾有沒有轉移?”
這段視頻被網友廣泛轉帖,跟帖上千條。網友在“百度貼吧”自發開設“平其俊吧”,帖子數400多篇。一些中央級和外地報紙、門戶網站均提出嚴厲的批評。東北網劉治良評論:整個電話連線,除了百姓生死,面面俱到,處處逢源,“官場大局觀”透徹,“只唯上”的立場堅定不移,堪稱“官僚典范,當代公務員樣板”。凱迪社區網友“平江園林”嘆息:“官員已經喪失正常的話語能力,也就是說不會講人話了!碧煅纳鐓^網友發帖調侃:《憤怒!主任匯報江西領導英勇抗洪事跡被央視主持人打斷!》
耐人尋味的是,江西和撫州當地媒體對此均保持沉默,只有一家企業背景的“撫州網”在首頁刊出《網友熱議央視主播兩度打斷官樣汛情介紹》,間接地表達了災區民眾對父母官的觀感。6月25日的《人民日報》設問:什么時候當地普通的干部群眾也能像電視主持人一樣,直接打斷“官腔”、“套話”?
6月24日,來自長江日報題為《洪災沖不垮的官腔官調》一文指出,長期以來,官腔官調和官樣文章之所以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只因為官場中只對上級負責的生存法則牢不可破。同日,來自羊城晚報題為《官腔發布常有,敢打斷的主持人少見》一文認為,這是一次在災難新聞發布上“官本報道觀”與“民本報道觀”的正面沖突,可惜,現實中這樣的官腔常有,可敢打斷的主持人很少見。
6月25日,一篇來自人民日報題為《如果“官腔”可隨時打斷》的文章說,這則新聞受到關注,反映了人們對“官腔”、“套話”的不滿。人們為打斷“官腔”叫好,這對干部文風也是提醒。如果“長、空、假”的發言隨時可以被制止,那么講話作文“短、實、新”就會成為習慣。來源于新華每日電訊,題為《官員“官腔”被打斷,再證急需改文風》一文也認為,做讓人民滿意的干部,還真要從文風、話風抓起。
公眾認為,一些官員“不會說話”,從表面看缺少的是媒介素養,從深層看缺失的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宗旨。網友警告:長此以往,“決口的不是河堤,是民心!本W友“taxman”質疑“官腔汛情”當事人,他的眼里心里口里只有領導和指示,有下游的群眾嗎?網友“8j8j8j”調侃道,抗洪搶險爭分奪秒,在這個時候還滿口官腔,真是有點裹腳布的意思了。正如6月27日來自紅網題為《“救災官腔”也是“災”》一文說的那樣,“救災官腔”,從深層看,這是缺乏“民本”意識的反映,凸顯出對百姓生命安全的漠視,是一種變相的嚴重失職,也是一種“災難”。
6月27日,新華網今日話題主持者言:對百姓可以“如獅咆哮”,對上級則“岌岌可危”也“心口不忘”,這是一種什么怪象,折射出什么?都在質疑干部“不會說話”,豈知“言為心聲”,如果改不了“心”——“惟上之心”、“官本位之心”,即使“腔調”拿捏得再得體,也是枉然!
一些輿論認為,當前,每當災情發生時,官方媒體報道“領導重視”、“重要指示”是格式化套路,而且各級單位的排名順序不能搞亂,災民在致謝時,順序也不能亂,不套模板不行。不僅要突出領導,而且一個都不能少。之所以“堅持不懈”地提到領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給領導貼金,不管領導們是不是喜歡這種奉承,他們一般抱著“寧濫毋缺”的態度。雖然不貼近觀眾感受,但是符合宣傳要求。
“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一些人認為,當前官方媒體對災情報道的導向是:無領導,不報道。領導批示到了后,一切報道就以領導為中心,災情往往成為渲染領導政績的舞臺。在唯上與媚上的權力生態下,作為一名基層官員,之所以只講官話不講災情,其實只是習慣性套用了模板。新華網友“你戒煙了嗎”直言,這位官員為什么會這樣?上有所好,下有所應。換一個人在他的位置,同樣會這樣講。6月25日,人民網強國論壇“一語驚壇”感概:不寫“官話”——待崗,不說“官話”——離崗,不聽“官話”——下崗。不信你試試?
“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庇腥朔治,在一個不斷強調法治的社會里,“領導重視”四個字顯得極不協調。表面上看,泛濫的“領導重視”體現了領導們的“豐功偉績”,殊不知,這正彰顯了人治之弊和家長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