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優質教育資源豈能成為斂財工具
◎本港評論 丁榮甫
據《中國青年報》7月2日報道,四川省遂寧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和遂寧二中實驗學校是由遂寧市兩所老牌名校遂寧中學和遂寧二中創辦的實驗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學質量在全市數一數二,在編教師的工資福利仍然由財政撥款。這兩所學校在遂寧竟然成為教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舉辦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兩所民辦學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遂寧市教育局局長張永福,總經理為遂寧二中校長許玉權。目前,這兩所學校的“公有民辦”身份遭到了當地眾多家長和關心教育人士的質疑,也引起了輿論的廣泛熱議。
7月3日,來源于新華網,題為《優質教育資源豈能成斂財工具》的一篇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遂寧教育局的做法已經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基礎,背棄了教育的公益本質。這種做法帶來的后果是:讓優質教育資源去賺取暴利,讓劣質教育資源充當教育公共產品。文章大聲疾呼,當權力不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投身于利用教育斂財之后,教育很可能會走向一條產業化、私有化的倒退之路。那么,全國又有多少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或者正在成為個人的“搖錢樹”?在媒體聚光燈之外利用公共教育資源瘋狂斂財的,又是否會受到查處?或許,我們是該進行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清查了。7月3日,來自廣州日報,題為《以“假民辦”斂財 令教育蒙羞》一文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作為公共產品的教育,本是公益的、公平的,但現在卻淪為相關部門牟取私利的工具,實在是教育的恥辱。提出更值得警惕的是,遂寧這種假民辦、真斂財現象并不是其獨有,而是相當普遍的一種辦學模式。
7月4日,來自羊城晚報,題為《公共資源私有化的雙重危害》的一篇文章認為,任何公共資源一旦私有化,就容易被私人或部門所獨占,形成壟斷之勢,接下來出現的情形便是公共資源權貴化,一些著名景點的悲劇便是明證。而公共教育資源一旦私有化之后,最可怕之處還在于,公共教育資源私人占有化不止停留在私有化的地步,它還使國家資源不斷為私有化服務,不斷變賣公共資源。這是一種雙重侵占。而來自新京報,題為《不可把教育局變成教育公司》一文也認為,審視遂寧這場權力操盤的鬧劇,可以看到制度出了許多漏洞:學校產權的混亂被鉆了空子,而改制的不民主、不透明也讓權力肆無忌憚,政企不分、亦官亦商的混亂更讓操作暢行無阻。民辦學校制度,本是為了與公辦競爭,或者補充公辦的不足,可在教育壟斷之下,真民辦很難獲得生存空間,假民辦卻大行其道,成為權力創收的工具和牟利的手段。
7月4日,來自光明觀察,題為《局長任董事長 優質教育“去窮人化”?》的一篇文章認為,本來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應均衡,尤其是義務階段更應均衡,但由于教育成公司,由此發生了裂變,優質資源越來越趨向于金字塔尖,這個塔尖就成了富人的盛宴,窮人只能望“尖”興嘆。這種現象使全社會公民本應大致公平享受的義務教育權利,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家長之間權力和金錢的競爭。文章認為,教育理念必須“以人為本”,如果不能維護教育公平的根本價值,不能對教育優質資源進行嚴格的制約和規范,必然會導致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行為扭曲。7月4日,同樣來自光明觀察,題為《教育局長任董事長,你干不干?》一文也認為,借著“教育改制”的外衣,轉而把公辦學校改成民辦學校,從而達到斂財目的。這是實足的侵吞國有資產,踐踏國家的法律。
將優質教育資源人為從公辦學校中獨立出來,之后上演空手套白狼的瘋狂斂財之舉——優質教育資源如此民辦化,與侵占國有資產何異?多數網民對此表示非常憤怒。
新華網友 冷水泡茶1168認為,這是腐敗的根源。新華網友 我在漂流表示,國有資產在私有化道路上出現的問題多了,一般都賣得低,但只有有特權的人才能買得倒,普通人沒機會。新華網友 昆倫雪松諷刺說,把國家的學校改變成民辦學校,也是中國特色,當官的就可以很名正言順的斂財了啊!新華網友 征服123質問,公辦學校被掛上民辦的牌子,這是誰之過?誰有那么大的權力更換,校長?教育局長?還是另有其人?新華網友 lhyd憤怒地說,錯誤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錯誤會產生新的錯誤。權利尋租所形成的腐敗鏈條如不斬斷,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習慣于在桌子底下辦事的中國官員,總有一天會被一掃而光。
輿論認為,法不責眾、利益均攤的心理,讓不少部門在對待公共資源上,想的都是部門私利或個人利益,唯獨沒有想到公眾利益。一些網民對此也提出一些建議。新華網友 打假英雄18分析說,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就會減少這種現象。
新華網評: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早已是普遍共識,將教育放到優先發展位置,并且強調教育的公益性,始終是國家教育發展的基調。然而,像遂寧這種利用公共教育資源謀取地方或者個人私利的行為,其實質是對民族、對國家和未來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