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拾荒老娘”為什么如此感人?(圖)
江都“拾荒老娘”感動全國網友
兒子拍下母親一天的拾荒生活
老娘拾荒9年,供兩個兒子上大學;大兒子馮英龍拍下母親一天的拾荒生活,參加攝影征稿,以此表達感恩之心。近日,這組“我的拾荒老娘”的作品,感動了眾多的網友。(7月22日《杭州日報》)
滿地的垃圾、滿屋的廢品,滿臉的皺紋、滿身的風塵……在視覺上,“我的拾荒老娘”沒有任何美的地方;在技術上,那組照片似乎也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看了那些照片以及相關的報道,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
“我的拾荒老娘”為什么如此感人?首先是母愛的偉大。丈夫病故,兩個兒子卻還要上學。為了不讓孩子輟學,母親毅然走上了拾荒之路。誰都知道,這是一條艱辛之路,更是一條充滿“白眼”的路。走在這條路上,不僅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且要損失一定的尊嚴。而這位“老娘”在拾荒的路上一干就是9年,且至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因為她還有一個兒子在讀大學。無怨無悔,不求回報……
不過,對我觸動更深的還是她的兒子,因為我想起了很多相關的舊聞:多年前,陜西曾有一個副縣長生了兒子,身居農村的寡母去縣政府看他和孫子,他卻嫌老娘丟人,不僅不認親娘,還對同事說她“是來上訪的”;老人流浪西安病死街頭后,副縣長不得不去收尸,但他仍然不承認死者是自己的老娘,還操著官腔說:“這是本縣的一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來處理后事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而能做到視丑如美的更是鳳毛麟角。
對待“拾荒老娘”,有三種方式可以選擇:一、保持距離。在不需要他們的時候,甚至拒之千里。二、低調相處。在家里也盡兒女的義務和孝道,但在社會上盡量淡化自己的身世。三、高調宣示。不回避、不遮掩,不僅不以為恥,甚至為他們而自豪。很顯然,第二種方式是最常見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第一種和第三種方式都非常鮮見,所不同的是二者義如霄壤——前者體現的是人性的喪失,后者則源于人格的升華。馮英龍不僅不諱言自己的“拾荒老娘”,而且在網上“隆重推出”,那種坦然,那份真誠,確實具有撼人的力量。雖然他的這種“感恩”方式并沒有付出金錢或物質,但他讓人感覺到了最隆重的感激、最真摯的孝意。我相信,“拾荒老娘”對兒子的此舉一定感到十分的欣慰。
“母慈”感人,“子孝”感人,如果二者珠聯璧合甚至形成互動,當然更加感人了。
(盛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