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只針對淚腺不針對大腦
《唐山大地震》果然不同凡響,上映幾天,票房便突破2億,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奇跡。這似乎為馮小剛導演的“人性說”做了一個精彩的注腳。
毫無疑問,《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但說它在弘揚人性,則未免夸張。
首先,什么是人性?流淚、感動就是人性嗎?不否認,人性中包含著情感因素,但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也會感動,也會流淚,也會奮不顧身地去保護子女,也有自我犧牲精神,難道,它們也擁有人性?事實是,感動絕非人類所獨有的,就算屬于人性,也只是低層次的人性,并不是人性的根本價值所在。
相反,只有理性才是人性所獨有的,正是永不休止的質(zhì)疑、面對靈魂的拷問、直面災難的問責,乃至對公平正義、美好制度不懈的追求與向往,才是真正的人性,才是人性中最光輝、最燦爛的所在。
相信馮導也明白,即使是拍一部電影,最重要的也是理性構(gòu)思、理性安排,難道只是發(fā)發(fā)脾氣,流點眼淚,難道就能完成一部佳作?然而,《唐山大地震》依然只針對淚腺,不針對大腦,在娛樂時代,這種“精神的胡椒面”固然也是需要的,但假人性之名,則只能認為是對人性的貶低與侮辱。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即商業(yè)化對人性的貶低。
為什么商人們爭先恐后要拿情感做文章?要把人性等同于情感?因為情感是可以商業(yè)化的,在馮導的精心安排下,它們可以變成消費品,賺出鈔票來。只要市場需要,悲劇可以搞成喜劇,喜劇可以搞成悲劇,淚水與笑聲,都只是商品,在金錢的指揮棒下,觀眾們成了一群奉旨流淚、奉旨感動的動物而已。
而理性則不同,理性要反思、要問責、要質(zhì)疑、要思考,它們注定是拒絕商業(yè)化的,不僅如此,對于商人們的幕后操作,理性還會予以揭露和批判,在理性面前,馮導那點市井情懷,實在還上不了臺面。
這也就是為什么,商人們?yōu)槭裁匆乇軐θ祟愓w命運的思考,而是無限放大偶然的困境;為什么要漠視災難背后的必然力量,一味強調(diào)命運的不可戰(zhàn)勝;為什么要含混人禍,而特別喜歡天災;為什么要模糊問責,而只是強調(diào)無奈……因為,商人們正塑造理想的“消費者”:他們不抱怨、不思考、不質(zhì)疑、不問責,他們只相信命運和無常,為緩解命運的壓力,他們終日醉生夢死于酒桌邊,而進一次電影院,流兩滴毫無現(xiàn)實意義的淚水,以證明自己還會被感動,還有“人性”,那簡直就是一次無上的精神洗禮了。于是,當下一次災難來臨時,他們將繼續(xù)情緒穩(wěn)定地微笑赴難,并為馮導們留下繼續(xù)賺錢的好話題……
嗚呼!原來我們只配擁有這樣低層次的人性!而當我們的人性都被打折時,我們的人道及其他種種則也難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