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新作《山楂樹之戀》勾起純愛討論
老謀子夸下海口要拍“史上最干凈的愛情”,他做到了嗎?15日,影片首場公映結束后,1960年出生的李女士感同身受地說:“28自行車、回力鞋,信誓旦旦的情話,我當年的愛情就是這樣!一定要跟老公再看一次,他肯定也會有共鳴!”影片《山楂樹之戀》用一段30幾年前的愛戀,勾起觀眾對“純愛”的思考。什么是純愛?純愛有什么條件?當代人怎樣尋求純愛?本報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
什么是純愛
沒有任何雜質的愛情成當代稀缺品
看完《山楂樹之戀》后,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會認為影片很有感覺,“到處都有我們那個年代的影子。”這是50后到70后觀影后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同時,80后、90后觀眾卻對影片傳遞的純愛觀沒太多概念,公司白領王小姐就說:“電影中的故事可能比較現實,但是放到電影里來講也還是很平淡,生離死別橋段許多電影也都見過了。”
純愛有時代背景嗎?什么才是純愛?昨日,記者致電臺灣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張藝謀《山楂樹之戀》自宣傳以來,她就一直關注新聞報道,她說:“純愛就是愛情純粹到沒有任何雜質,這雜質包括金錢、門第關系等等,靜秋與老三之間的愛情就叫純愛。”
當今社會快節奏生活下,“純愛觀”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省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石英就說:“從電視婚戀節目嘉賓公開宣稱‘金錢至上’的言論,以及物質成為衡量能否結婚的標準,拜金思想就已滲透進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中。生活中,人們表現出浮躁、不穩定的情緒,那種摒棄金錢的純愛成為當代都會的稀缺品。正因為如此,《山楂樹之戀》剛好彌補人們對理想純愛的向往。”另外,石英教授也指出,現實生活中,百分之百的純愛并不存在,“‘山楂樹’的故事過于理想化,現實生活中很難存在。但盡管如此,人活著本來就要對理想有所追求,所以即便故事不完全屬實,也能對人內心進行撫慰。”
純愛的條件
純愛與金錢觀
純愛就是不要門當戶對?
電影《山楂樹之戀》中的老三和靜秋也面臨著高干子弟和右派后代的家庭條件懸殊,但這沒動搖兩人的愛情。而現在人們在介紹對象時,大多是先亮出家庭背景、學歷、工資數的“條件”。門當戶對的傳統思想至今仍影響中國人的婚戀觀。難道放棄門第觀念就是純愛表現?
記者昨日采訪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談及門當戶對結婚理念時卻表現出異口同聲的贊成聲。石英教授說:“我認為門當戶對有助于穩固婚姻關系、戀愛關系。和諧的男女相處之道中,不僅要有愛情,還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而這都出自家庭教育、社會閱歷積淀。一時想要改變非常困難。”
此外,張怡筠博士也詳細解釋說:“門第關系對愛情是沒有影響的,但是對婚姻有所影響。當真愛來臨,所有人都是不顧一切的。但處理婚姻關系時,身世背景導致夫妻經濟嚴重不平衡,就會影響婚姻的穩固性。因為金錢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自尊、自信心、對未來生活的看法、對生活要素排序等等深層次的心理折射,穩定的生活一定要有物質基礎。”張怡筠還指出,不匹配的門第關系有可能帶來家庭阻撓等外界干擾,這會消耗夫妻經營婚姻的精力,傷害婚姻質量。
純愛與性
回避性愛才是純愛?
影片中,為描繪純愛場景,張藝謀采用大量“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橋段。網友“翩翩情”就說:“明明愛得要死,但靜秋對老三就是嘴上說不出個‘親愛的’!”而為升華主人公的感情,張藝謀打出“純潔牌”,用一段點到即止的同床愛撫表現,為何不照搬小說中的“床戲”?張藝謀解釋除考慮審片制度外,還稱:“電影中這樣表現性愛的萌動,我覺得是合適的。他們在床單之下已經有所表現。”
性愛與純愛無法同時存在嗎?張怡筠博士給出解釋:“愛的升華是性關系的表達,純愛并不一定無性。”張怡筠指出,影片沒有讓男女主人公產生性行為,處理得很得當,“靜秋用很惶恐的語氣問老三,‘書上說,男人和女人躺在一起就會懷孕,你和我躺在一起,會懷孕嗎?’很明顯,她根本沒有性常識,更沒有承擔后果的心理準備,即便她與男方都很認同這段關系是兩人感情的升華,將來兩人也可能走到一起,但自身沒做到心理、生理的準備,仍舊很危險,對青年人也是一個警醒。”
純愛與結局
愛沒有結局就純了?
早在《山楂樹之戀》打出純愛標簽之后,網上便有人開始羅列“史上經典純愛電影系列”,山口百惠的《絕唱》、梁詠琪的《初戀》均榜上有名。令人意外的是,純愛電影多以悲劇收場。
70后馬先生觀看《山楂樹之戀》后就說:“好像純愛電影很少看到大團圓,難道就為把觀眾逗哭,對影片留下深刻印象?”對此,記者致電知名影評人譚飛,他說:“馮小剛解讀《唐山大地震》時,有個詞用得很好,叫‘過心’,如果一部作品讓觀眾動了心,流了淚,那就說明它是精品。悲劇也能創造美學價值,大團圓結局很容易落入俗套,不壓抑的悲劇結果最恰當,但這很考驗導演的功底。”
西安資深心理學專家劉瑤也稱,人們對影視作品的審美需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情感的宣泄和抒發,“現實中誰都沒有一帆風順的生活,曾經發生的波折,身邊人的不幸經歷,會給人內心帶來不安全感,所以悲劇還原影視作品,就剛好撞擊人心中深層次的敏感和脆弱,引發情緒宣泄的共鳴。”
向往純愛
專家:當今純愛觀,真誠最重要
張藝謀用一段往事勾起了人們對純愛的向往。當代社會,純愛還存在嗎?如何獲得純愛?這也成為網友討論的熱點。
石英教授表示,當代社會價值觀出現多元化表現,沒必要因為一部電影,每個人都追求純愛,“人的愛情觀受到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多方面的影響,讓全社會統一一個愛情觀,顯然不現實,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愛情觀。”
超脫世俗的愛情,在現代社會很難生存,但面對愛情時保持真誠的心態,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張怡筠就建議說:“當今純愛觀,真誠最為重要。不能將戀愛當成消遣時間、緩解壓力的藥方,愛自己的同時,培養愛別人的能力,懂得寬容和理解,用協商態度解決矛盾,切忌不管不顧,快刀斬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