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災難的經濟影響總是被高估?
王爍 財新網總編輯
地震與海嘯連環發難,日本人民蒙受災難。日本經濟會受到什么樣的沖擊,有待于未來幾天內才能摸清的各項數字。我提供一下簡單的分析框架。
無論災難帶來多大的損失,都是在受災地區人群、企業、保險公司和政府也就是全民之間分擔。
受災個人和家庭的損失是最直接最沉重的。不說其他,就說大量居民房屋被海嘯摧毀。這是大多數家庭最重要的資產、一輩子努力的凝聚。如果不能從保險中獲得足額補償,這種損失是刻骨的,永久性的,不可彌補的。個人和家庭當然可以重新站起來,那是另一個故事。
企業有所不同。如果一家企業只是非生產性資產受損,而產能不受影響,那么所受沖擊就會遠比看起來的小。災難會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企業的凈資產受損,但對企業的利潤可能沒有影響。企業最終需要斥資重置受損的非生產性資產,只要所需資金不是大到需要發股以致攤薄每股收益,或是發債多到影響債信評級,對企業的影響都很微弱,對股價的影響也會很小。
企業哪些資產受損,要看運氣。這次企業受損還是比較明顯。災難摧毀了部分交通線路,擾亂了受災地區的全部交通線路,企業就算廠房無損,但零部件、原材料運進,制成品運出,都受影響,惟一的問題是多大。同樣,這要看未來幾天內公布的各種數字。
豐田宣布周一停產,必然是因為零部件廠、組裝車間、運輸中某個環節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何時恢復產能,直接關系到豐田今年的盈利情況,股市會有反應。
受影響最大的一類企業是保險公司。具體多大,要看日本對地震險、海嘯險的保險規范:是否承保?如何定損?有無賠付上限?舉個例子,美國發生911事件后,保險公司是否賠付人身和財產損失,有過爭論,因為布什在電視上宣布,“這是一場戰爭(War)!”。布什是不是修辭再說了,但戰爭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是不賠的。等日本股市復盤,看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們的股價表現,大體就心中有數。
日本經濟整體所受影響可能意外地小。這場災難主要沖擊東北部沿海,該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例較小。更重要的,災難的經濟沖擊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后果完全不同。災難損毀一國財富的存量部分,但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的是一年的增量。企業重置受災資產是成本,但國家未來重置這次地震和海嘯摧毀的道路、機場等等,重建家園,卻是創造GDP。假如不發生災難,這部分GDP本來是不會產生的。
重置所創造的GDP,與災難擾亂企業運營所損失的GDP,兩者之差,大體就是災難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凈沖擊。這個凈沖擊一般不會大,時常還是積極的。我們幾乎看不到災難摧毀一國經濟,反而常常看到一國在受災后經濟景氣起來。為什么災難的經濟影響總是被高估?因為對存量的摧折引人關注。但是,經濟增長比經濟存量重要。
前提是,災難不能大到摧毀一國大部存量資產,以致無力重置。對現代大國來說,除非《2012》來臨,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重置無非出自財政和貨幣資源。日本的財政狀況很差,負債率已經過高。日元利率接近于零,沒有下調空間。但日本通脹率極低,時常陷入通縮。日本政府可以考慮通過央行數量寬松政策,開動印鈔機,以變通的方式向經濟體注入資金,用于災區重建。這相當于在通縮時期向全民征收一筆通脹稅,在宏觀上幾乎沒有成本,人民也不大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