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緣何成“兇器”
轉瞬之間,一位少年生命戛然而止……7月5日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自動扶梯安全事故,還造成了3人重傷、27人輕傷。
鑒于北京公共安全事故一再發生,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死亡孩子來自安徽
北京市相關部門5日16時通報,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事故已造成一名男孩死亡、3人重傷,另有27人輕傷,已有9名輕傷者出院。
“很多人倒在電梯下,人壓人成了一堆,那個死去的孩子和他的父親被壓在最下面。”一位傷者在北大人民醫院對記者回憶:“電梯本來是向上走的,突然間變成向下,手扶皮帶也向下走了。”這名傷者說,他原計劃帶孩子到動物園玩,在事故中扭傷了腳,擦傷了胳膊,所幸孩子沒有大礙。
記者從北大人民醫院了解到,死去的孩子來自安徽,同行還有父親和姐姐。而現在,男孩的父親脊椎受傷,被送進重癥監護室急救;姐姐因頭部受傷,已被轉送到北京兒童醫院救治。一家人從此天人永隔。
北京京港地鐵公司新聞發言人楊苓說,京港地鐵公司將盡全力做好傷者的救治工作,負責傷者檢查、救治、治療等相關費用,待事故原因調查清楚后,再對賠償等問題進行處理。“賠償不能彌補我們的傷痛!”一位傷者家屬對記者說。
首都地鐵事故頻發
雖然京港地鐵公司解釋稱,發生事故的電梯仍在質保期內,并在6月22日剛剛進行了例行檢查和保養,但這并不足以平復公眾的憤怒。
就在事發前一天,北京地鐵四號線安河橋北站至北宮門站隧道一側的電纜突然脫落,造成區間軌道停電,該路段無法正常通行,百余名乘客在中關村站被統一要求下車。
在對公眾的解釋中,京港地鐵公司稱事發路段“出現電路故障”,導致“列車通過能力降低,間隔加大”。
被指“輕描淡寫”“過于專業”的解釋,以及短時間連續發生突發事件,讓公眾對地鐵公共安全表示質疑。事實上,類似5日發生的電梯故障在北京地鐵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3月4日,2009年12月8日,北京地鐵曾連續發生電動扶梯故障,造成多名乘客受傷。
公共安全何以到位
北京地鐵可謂全國最繁忙的地鐵之一,連續發生的公共安全事故再次敲響了警鐘。
有分析認為,隨著北京城市人口密度的飛速增長,市民對公共出行工具的需求和要求與日俱增,與運力和運量的不足形成鮮明矛盾,也給公共交通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毓才坦承,北京地鐵運營情況表明,地鐵在規劃和設計上滯后于城市及人口的飛速發展。事故背后反映的是地鐵交通人流過大,系統不堪重負;應該采取必要的手段,限制或減少地鐵的人流量。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指出,目前我國地鐵、鐵路等公共設施工程大量上馬,對公共設施質量的放松,將會造成嚴重隱患。如不重視這個問題,有可能導致類似事故頻發。
北京地鐵扶梯事件發生后,各方表態并未涉及責任追究問題。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剛剛過去的北京暴雨。在6月23日的北京暴雨中,24歲的滿洪浩和19歲的楊鐵貞,因為井蓋脫落被卷入下水道,不幸遇難。石景山區政府相關部門稱,事故并非人為導致,而是因為天氣緣故,因此,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專家指出,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緊彌補監管漏洞,防范更多問題出現;另一方面還要勇于承擔責任,回應公眾質疑。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盧國強 李志勇 李亞紅
(據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