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是“中上等收入”國家嗎
資料圖
中國社科院12日發布《產業競爭力藍皮書》,稱按照2011年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已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收入難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驗,建議通過提高產業競爭力提高整體國民收入水平。
“中等收入”仍遭普遍質疑之際,“中上等收入”又來添亂,攪動一池春水?砂词澜玢y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收入低于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美元至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美元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401202億元,相當于人均4277美元。
被疑“注水”的GDP數據是否真實反映國家經濟實力姑且不論,即使4277美元屬實,單就這個“人均國民收入”與“人均收入”之間就充滿玄機。人均國民總收入(與人均GDP大致相當)和人均收入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包括企業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個人所得,后者只包括居民個人所得,我國的問題恰恰就在此。
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為50%~60%。例如美國為65%,日本為60%,英國則高達71%,而我國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按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去年的計算,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下降到43%。這意味著,同是人均國民收入4277美元,英國的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而中國只有1840美元,兩者相差1160美元,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蹊蹺的是,同為中國社科院,今年8月份發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0.4——聚焦民生》還稱,中國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比重仍然偏大,所期望的“橄欖形”結構并未出現。并預測,從2010年到2025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將以每年2.3%的速度擴大,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階層比重可能首次超過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比重,即所謂“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社會結構將首次出現。按這一預測,“中等收入”社會至少還要8年才有雛形,今天的“中上等收入”又從何談起?
另一個可作反證的事實是,不久前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個標準比2009年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92%,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一下子就達到1.28億人。400美元左右一道杠,就劃下1.28億人口,假如按照美國規定的貧困線——一個3口之家年收入低于1.5萬美元、一個4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萬美元——作為中等標準線,又要刷下多少人?說我們已跨入“中上等收入”,豈非讓人貽笑大方?
公眾的真實感受更與“中上等收入”差之甚遠。有媒體報道,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普遍比美國還高,北京的房價甚至超過美國,而人均工資收入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除了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等社會福利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此等情況下,即使收入數字達到“中上等”,也是吃空餅,公眾在生活上也不會有“中上等”的幸福感。國際如何看待我們,是他們的事,我們要有足夠的定力,直面自己存在的問題,不要被浪得的虛名蒙蔽了雙眼,以致迷失了自己。(練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