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時代面臨重重挑戰

中國新聞周刊訊 12月19日中午,朝鮮國家電視臺向世界發布了一條重要消息:該國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于17日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一時之間,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消息,一個沒有金正日的朝鮮將會走向何處?后金正日時代,朝鮮面臨著權力更迭的挑戰,同時也考驗著大國外交智慧。
金正恩的難題:重建權威
金正日去世之后,其子金正恩順利接班,朝鮮官方媒體號召國民,“在金正恩同志的領導下,我們需要化悲痛為力量與勇氣,克服眼下的困難。”真正的挑戰在于,年輕的金正恩能否建立自己的統治權威,政治領域最大的難題莫過于權威的建立。政治權力既是一種集中性權力,也是一種強制性權力,但是過多的強制,尤其是暴力會消解政治權力的效力。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將政治合法性分為三種類型:即克里斯瑪型、傳統型與法理型。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大體可以算作克里斯瑪型,通過神話其出身、革命經歷等使之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魅力。2012年是金日成誕辰100周年,金正日宣稱2012年朝鮮將打開強盛大國之門,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換言之,朝鮮的政治合法性在一定程度還依靠金日成的個人魅力。
金正日在1994年繼任最高領導人,僅僅依靠個人魅力難以重建政治合法性,他提出了“先軍政治”的治國方略,將軍事作為所有政策的中心。朝鮮僅有2400萬人口,但是卻擁有上百萬大軍。金正日的名言就是:“如果沒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沒有子彈就不能生存。”在金正日領導下,朝鮮勒緊褲腰帶發展尖端武器。1998年,朝鮮大浦洞動導彈從日本上空飛過;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地下核試驗;2009年5月25日,朝鮮二度進行地下核試驗。
金正日的權威更多的源于績效,就是朝鮮成為核武器國家這種功績。年輕的金正恩要穩定政局,首要的是改組最高權力機構,確立其核心地位。
金正恩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自己的資歷尚淺,80后的金正恩面對的是一些80后的政治老人。自1980年以來,勞動黨的領導機構一直保持原狀,黨中央的一些成員已經去世,中央政治局的五位常委中已經有三位超過80歲。政治權威的確立需要時間,雖然金正恩在去年9月已經確立了繼承人的地位,但是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實,需要在黨政軍各個領域積聚資源。如果金正日能夠多活幾年,金正恩會擁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政治基礎,可惜,天不假年,金正日只給了繼承人一年多時間去做準備。
金正恩的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將權力從黨內元老手中奪回來。金正日為了減少金正恩接班的困難,提升了自己的妹妹金敬姬的地位。金敬姬長期掌控朝鮮黨務工作,去年9月,金敬姬與金正恩同時晉升為大將。這一消息被外界解讀為,金正日希望妹妹能夠幫助兒子掌握大局,順利繼位。問題的關鍵在于,金敬姬及其丈夫張成澤是否甘居人后,像“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一樣,把政權交給成王;抑或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一樣輔佐扶不起的阿斗。
金正恩的第三個挑戰是改革的風險。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確立自己的威信需要提出新的治國方略,其父的“先軍政治”戰略的效能已經窮臨谷底,金正恩需要改弦易轍。從朝鮮官方對金正日死亡消息的封鎖以及對金正恩公開的支持來看,朝鮮高層的控制能力并未削弱,由此可見,金正恩順利接班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風險在未來幾年,如托克維爾所言,一個政權最危險的時刻,是它要變好的時候。尤其是在朝鮮這樣一個封閉了幾十年國家進行改革,平衡和對沖風險是非常重要的。
當朝鮮的青年人通過網絡認識世界,反思自己的時候,可能金正恩的風險就真來了。
大國要給朝鮮安全感
金正日去世的消息讓周邊的大國,尤其是美日韓三國領導人如臨大敵一般。韓國總統李明博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就這一問題進行電話溝通;日本首先野田佳彥結束街頭演講,召開緊急會議。韓國和日本的股市雙雙下挫,股市的下跌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局勢的不安。
金正日去世是否會引發整個東北亞局勢的變化,人們在此之前都做過不同的評估,美國對金正日可謂恨之入骨。《華爾街日報》的表述就非常典型:“那個以恐懼與孤立維持權力,以核武器脅迫鄰國、威脅美國的獨裁者,死了。”這反映了美國幸災樂禍的心態,但是朝鮮的變革需要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美國白宮發言人卡尼稱,“我們繼續承諾,維持朝鮮半島穩定,保證盟國的自由與安全。”
冷戰結束之后,朝鮮失去了蘇聯的支持,一度創造過“經濟奇跡”的朝鮮卻連連發生饑荒。處于大國夾縫之中的金正日只能依靠揮舞核大棒來制造國際影響,換取國際援助,保證政權穩定。自2003年以來,金正日便一直玩耍“邊緣戰略”,他是一個一流的戰術專家,玩弄大國于股掌之中。
金正日的外交戰略一方面反映了朝鮮的地緣政治困境,另一方面也把朝鮮拖入了一種安全困境之中,進入了惡性循環。“先軍政治”的戰略使朝鮮成為一個軍事化國家,龐大的軍隊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金正恩要開啟改革大門,一方面要獲得軍隊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裁撤軍隊,否則,改革會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要裁撤軍隊,就需要周邊大國給予朝鮮以安全感,否則,軍隊的地位會繼續強化,而改革的窗口會慢慢關閉。
朝鮮半島被稱為冷戰的活化石,要把朝鮮接納進入區域共同體之中,需要周邊大國與朝鮮逐步建立互信。就目前而言,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可能需經歷一個相當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對于美日韓而言,金氏政權是不受歡迎的,尤其是三代世襲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的“化石”了。但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如果一旦陷入危機之中,“首爾陷入一片火海”的場景并非不能出現。金正日的“先軍政治”將朝鮮變成一個軍事化國家,無論有沒有核武器,這個政權本身就是個核彈。因此,白宮表示承諾半島的穩定,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發動戰爭。如果外部壓力增大,金正恩只能繼續父親的老路,包括導彈試射、大型閱兵等“秀肌肉”的活動。
對于中國而言,一個穩定有序的朝鮮是目標。金正日玩“核彈牌”也讓中國非常被動,一方面,朝鮮拿到了大量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在玩弄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大國。金正日時期曾經試圖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但是虎頭蛇尾。中國需要積極穩妥地推動金正恩進行改革開放,一個加入市場體系的朝鮮要理性得多。美國情報分析機構認為,對于中國的依賴不斷增強,金正恩會感到更大的壓力。中國需要把這種依賴變成朝鮮改革的動力,一個走向正常國家形態的朝鮮才是中國之福。
聯系到2011年全球性的政治震蕩,金正日之死可能就有了更大的影響。政治民主化成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金正恩除了要重新調整高層的權力結構,使之形成制衡之外,還需要考慮如何在現有的政治體制與民主政治之間架設橋梁。這是比經濟改革更復雜、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孫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