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為與父母通電話策劃打架求老師告狀
歷時3個月深入調查,金堂縣“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近日出爐,報告凸顯留守兒童親情缺失、溝通困難等嚴重問題
廣州、深圳、廈門、中山……雖然剛上初中的小楊最遠只是從金堂到成都,但他卻對這些沿海城市很向往,因為他日夜思念的父母曾在這些城市打工。小楊(化名)今年13歲,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開始外出打工,小楊一直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當城里的同齡人謀劃著如何逃離父母為他們打造的“蜜糖罐”時,小楊上學期也策劃了一起“打同學事件”并主動要求老師告狀,目的只是希望能和父母通個電話……
留守兒童·一個男孩的孤獨與思念
歷時3個月的全面深入調查,金堂縣關工委、教育局聯(lián)合展開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近日出爐,該縣3萬余名留守兒童再次令人關注,一些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乏和父母溝通而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行為偏差更加讓人擔憂。
13歲男孩只見過父母10多次
令人心酸的數字:小楊今年13歲。他清楚地記得,從讀幼兒園到現在,他只見過父母10多次。
小楊家住金堂縣福興鎮(zhèn)牛角村,因為70多歲的奶奶去了阿姨家里,留下小楊獨自在家,因此他一大早就要起來喂鴨子。
坐在床前拌鴨食的時候,小楊習慣性地望了望墻上貼著的“優(yōu)秀學生干部”獎狀,這是他上學期剛拿的。想著爸爸媽媽在知道自己得獎之后可能會有的高興勁,小楊忍不住先“呵呵”樂了一番。這時,一只小貓跑了過來,小楊一把抓住后抱在了懷里。這只貓,是小楊最好的朋友,也是第一個知道他得獎喜訊的“家人”。
小楊今年13歲,剛上初中。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便和村里的其他年輕人一樣去了沿海打工掙錢,小楊則由爺爺奶奶照管。小楊清楚地記得,從讀幼兒園到現在,他只見過父母10多次。爸爸媽媽幾乎都是過年才回來一次,爺爺去世的那年,他的爸爸媽媽回來了兩次。
遠離父母 孩子易怒暴躁成了“打架王”
令人心酸的“希望”:小楊經常選擇一個人走大路,因為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在這條路上看到爸爸媽媽回家的身影。
小楊家原來只有一間破舊的矮房,經過父母多年在外打拼,矮房變成了一樓一底的磚房,小楊也長成了一個將近1米7的大個子。小時候,每每小楊不聽話,奶奶就會隨手操起一根木條教訓他,他的小屁股上就會出現一道道紅印。現在小楊長大了,奶奶也老了,老得都沒有力氣去打小楊了,而孫子的心思老人也越來越不懂了,就像她不明白小楊為什么喜歡半夜起來看足球一樣。
在村里的學校讀完小學4年級后,小楊便轉到鎮(zhèn)上的中心校讀5年級。從牛角村到鎮(zhèn)上有兩條路,走小路比走大路要近得多,但小楊卻經常選擇一個人走大路,因為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在這條路上看到爸爸媽媽回家的身影。
進入中心校后,小楊變得有些“暴力”了。在被班上的同學欺負過一次后,小楊便決定用自己的大個子和拳頭“樹立威信”,于是在課間追打同學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時不時都會有鼻青臉腫的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向小楊的班主任蔣老師告狀。
在多次耐心教育毫無作用的情況下,班主任只好讓小楊請家長。見到老師,奶奶含著淚一個勁地替孫兒求情,老人的模樣讓老師看了都覺心酸,但一旁的小楊卻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從老師辦公室出去后就開始追打告狀的同學。漸漸地,小楊變得越來越易怒和暴躁,成了學校里有名的“打架王”。
思念父母 他竟策劃打架讓老師告狀
令人心酸的“狡黠”:班主任老師說要給他父母打電話告狀,小楊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老師,你打嘛!你打嘛!”
不怕老師批評,不怕請家長。生長在牛角村的小楊牛脾氣日益見長,然而讓班主任蔣老師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因為一個電話,就讓小楊的“牛脾氣”消了下去。
上學期的一天,小楊又惹事了,揍了一個不愿意借漫畫書給他的同學。蔣老師將小楊叫到了辦公室,撥通小楊父親的手機“告狀”。當聽筒里傳出爸爸的聲音后,小楊立即收起了滿不在乎的表情,輕聲和父親通起了話,打完電話后,老師們發(fā)現小楊的臉上還掛著淚珠。
之后三天,小楊沒再惹事。然而第四天,小楊又追打起了班上的同學。蔣老師再次將小楊喊進了辦公室,說要再給他父母打電話告狀,一聽這話小楊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老師,你打嘛!你打嘛!”
原來,小楊的父母沒有將號碼告訴兒子,那次在老師辦公室里打的那通電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小楊第一次給身在外地的爸爸打電話。為了能再給爸爸打個電話,小楊便策劃了這次“打架事件”。小楊說,盡管爸爸在電話中只是說“乖點、聽話點”和“不聽話回來后收拾你”幾句簡短的話語,但能夠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也是一種幸福,至少他知道爸爸媽媽還在管他。
從那以后,小楊常和父母通電話,慢慢地,他變得溫和有禮貌了,不再追打同學,還當上了學生干部,上學期末,還評上了“優(yōu)秀學生干部!
留守兒童·一封家書尋回缺失的親情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我實在抑制不住對你們的思念。今天,我和同學吵架了,回家想告訴爺爺奶奶,又怕他們聽不懂。爸爸媽媽,我多么想跟你們說說啊,可我卻連你們的電話號碼都不知道……”
———摘自金堂福興小學一名4年級學生的作文
千名留守兒童上“寫信課”
把悄悄話寄給父母
在金堂縣“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出爐的同時,金堂縣福興鎮(zhèn)小學下學期將開設一門新課程:“寫信課”———由老師指導,鼓勵學校的1000多名留守兒童主動給在外打工的父母寫信。該校楊德富校長表示,此舉并非只是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以此增強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溝通,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尋回缺失的親情。
歷時3月
全面深入調查留守兒童
從今年4月開始,金堂縣關工委以及教育局就忙活開了,數十名工作人員分頭下到各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對全縣的留守兒童展開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
“近幾年來,在各級部門的關注下,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上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留守兒童的問題仍然很多,現狀不容樂觀!苯鹛每h教育局相關人士稱,為了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該縣關工委以及教育局聯(lián)合進行了這次調查,目的就是為了“發(fā)現問題,尋求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好方法、好舉措”。
竹篙、福興、高板、清江……歷時3個月,調查人員走遍了金堂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面對面和留守兒童及老師交談,實地走訪留守兒童家庭,發(fā)放調查問卷。本月初,金堂縣教育局以及關工委匯集了所有調查資料后,經過集體討論加以分析、整理,形成了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
親情缺失
很多留守娃娃盼“家長管”
據了解,金堂縣10萬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多達3萬余人。調查結果顯示,由于該縣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且年齡偏大,其教育方法大多不能適應學生的健康成長。
對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調查結果表明,金堂縣50%的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在60歲以上,其中一半的監(jiān)護人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有50%不能每次都參加學校的家長會,有50%輔導不了孩子的功課。從留守兒童的調查情況看,有40%的留守兒童對學習沒有興趣,有70%需要在老師督促下學習,有30%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或一般水平。“實地調查中,很多留守兒童都盼望父母能夠時常管他們,和他們交流。”調查人員表示,不少留守兒童缺乏和父母的溝通,產生了心理健康受損、行為偏差等問題,具體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易怒暴躁甚至沾染上抽煙、喝酒、早戀等不良習氣。
開寫信課
讓孩子跟父母多擺心里話
金堂縣福興鎮(zhèn)小學,全校2000多名學生,留守兒童就占了一半。針對留守兒童,學校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同時還開設了專門用于幫助家庭困難留守兒童的愛心基金。
“就目前來看,經濟問題并非是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首要因素。”福興鎮(zhèn)小學楊德富校長介紹說,由于家長大多在外打工,加上現在是義務教育階段,因此大多數留守兒童并不存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性格孤僻、脾氣暴躁、行為怪異等方面的問題,關鍵就在于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感,缺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不少留守兒童都是一年才見一次父母,平常打電話聯(lián)系的也很少”。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我實在抑制不住對你們的思念。今天,我和同學吵架了,回家想告訴爺爺奶奶,又怕他們聽不懂。爸爸媽媽,我多么想跟你們說說啊,可我卻連你們的電話號碼都不知道……”前不久,福興小學一名4年級學生在一篇作文中對父母說出的心里話,感動了所有老師!昂⒆邮欠浅OM透改笢贤ǖ,因為爺爺奶奶畢竟文化低,也不明白他們的心思!崩蠋焸冋J為,孩子們可以通過文字說出對父母的心里話,但這些是“打電話”不能達到的。上學期末,經過仔細的調查和研究后,福興小學決定從下學期起,開設針對留守兒童的“寫信課”,由老師指導,鼓勵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寫一封信,既鍛煉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又能增強留守兒童和家長的溝通,讓孩子們找回丟失的“親情感”,從而在父母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李天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