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獎金發400萬對外稱60萬 不燒錢是浪費?
龍華網消息 第十一屆全運會結束后,各代表團對參賽選手論功行賞,金牌選手的獎金額不斷被刷新,這成了外界熱議的話題。從各代表團公布的數據,東道主山東以每枚金牌50萬元的獎勵標準成為“重獎之王”,但日前卻有媒體報道稱,遼寧女足姑娘將拿到高達400萬元的冠軍獎勵,而江蘇名將肖愛華以400萬元當選全運會“獎金王”。
難怪有人戲稱,全運會發放獎金也有“潛規則”。
發錢,山東仍做老大
十一運會,山東以63金成為“金老大”。論功行賞,東道主也稱第一,有報道稱山東將獎勵每枚金牌得主50萬元,這一標準居各代表團之首。大多數地區屬于第二檔次,如天津、江蘇等,一枚金牌的獎勵標準約在30萬元。位列第三檔次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區,包括貴州、云南和重慶等地,其中四川對每枚金牌給出約20萬元獎勵,為全國最低。
相比上屆全運會東道主每枚金牌獎勵100萬元,山東的獎勵標準有所下降,其他各代表團亦是如此。但日前卻有媒體稱,本屆全運會獎金也很“瘋狂”,遼寧女足的冠軍獎金高達400萬元,“四冠王”彭帥至少獲得120萬元,江蘇名將肖愛華以400萬元當選全運會“獎金王”……全運會似乎不僅是一夜成名的舞臺,還是一夜暴富的“名利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運會閉幕的前一天,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還向各代表團官員強調,全運會結束后對運動員的獎勵不能過高,各代表團之間不能互相攀比。劉鵬認為,運動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無可厚非,但是,獎勵一定要有個“度”,尤其是政府性獎勵絕不可過這個“度”,特別是不能因為獎金問題引起群眾不滿。
質疑,說與做兩回事
金牌獎金數額存在不同版本,有人質疑各代表團發放獎金說與做是兩回事。有不愿公開姓名的官員透露,其實官方所公布的現金獎金只是金牌選手到手獎金的一部分,并不包括房子以及商家給予的相應獎勵。另有圈內人士透露,官方所說的獎金低于實際發放的獎金也不奇怪,畢竟發錢這事情總是比較敏感的事情,現在不少福利好的單位發放獎金不也搞了很多名堂?有媒體報道稱,全運會“六朝元老”肖愛華的獎金達到400萬元,這讓她成為最受關注的全運會選手。對此,江蘇省一位體育局官員辟謠稱“400萬元是胡扯”,肖愛華的獎金約為60萬元。肖愛華老公邢建寧則對巨額獎金這樣回應:“我從來沒想過讓肖愛華復出打比賽賺錢,坦率地講我賺的比她多很多,400萬元在我們家算不上什么巨款。”肖愛華的老公是宏圖三胞集團的副總裁。
燒錢,也有潛規則
A:燒錢有理由
全運會發高額獎金,很多人表示難以理解,斥之為“燒錢”。有人會問,為何要重獎金牌選手?這其實與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地方體育局并不直接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全運會的成績被納入各地方的“面子工程”,跟領導干部的政績直接掛鉤。
不少省份都片面地理解“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體育產業發展方向,把體育運動成績當作比拼經濟發展的籌碼之一,而金牌數量就這樣成了最直觀的量化標準。高水平運動員、奧運冠軍就這樣淪為面子工程的馬前卒、排頭兵。在這樣的環境下,相關領導對為自己掙得面子的金牌選手們自然要給予重獎。
B:不發是浪費
重獎要“燒錢”,那么錢從何而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體育局官員稱:“把錢發到運動員手里,總比被截留強,至少是做到了專款專用。”據介紹,各級政府每年都有用于體育發展的專項撥款,但這筆撥款并沒有指明是用于競技體育還是社會體育、群眾體育。
那么這筆錢到底怎么用就大有學問了。目前,社會體育發展一直存在著巨大資金缺口,群眾體育發展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而將這筆錢投入到獎勵高水平運動員身上則可能實現資金的最優化配置,它不僅讓閑置資金有了出口,而且一次投入就可以迅速顯現出成績。
另外,這種專項資金不能被節省下來作為常規儲備,剩下的錢只能被截留為政府的應急儲備金。此外,上一個財政年度的經費花不完,還很可能導致今后相關的預算被削減。換句話說,就算是“燒錢”也必須把錢花出去。全運會理所當然是最好的“燒錢”理由,奧運年還有金牌被外國選手奪走、錢“燒”不出去的“危險”,而在全運年“燒錢”就輕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