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稱已按玉樹習俗處理2192具遇難者遺體
新京報消息 青海玉樹地震2220名遇難者中,已有2192具遺體得到處理。昨日,青海省民政廳副廳長馬俊德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抗震救災發布會上表示,遺體處理充分尊重了遇難者的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和遇難者家屬的意愿。
災區遇難人數達2220人
截至4月25日,災區遇難人數達2220人,已通過各種方式處理遇難人員遺體2192具,其中土葬593具、火化917具、寺院火化576具、在玉樹以外的殯儀館火化106具。據悉,玉樹地震發生第二天,青海省玉樹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即下發了《關于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處理意見》的規定。馬俊德稱,除了像回族、撒拉族是按照傳統習慣進行土葬以外,對藏族的遇難者主要是通過寺院集中火化進行處理。
災后重建面臨四大困難
針對災后重建可能面臨的困難,青海省副省長張光榮表示,玉樹冬季漫長、夏季很短,如果以3年一個周期算,有效的施工時間只有14至15個月,所以時間上面臨著嚴峻挑戰。玉樹處于西藏、四川的接合部,運輸能力弱,結古鎮是物資集散地,向外有效的通道分別是214國道和308國道,這兩條道路保障整個重建物資運輸的需要,壓力很大。
重建還會面臨建筑成本高的問題。張光榮表示,因為玉樹是三江源,為保護生態環境,該地基本上沒有磚廠、瓦廠、水泥廠,將來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從西寧和外面運進去,運途長就必然會導致成本高,“一塊磚頭拉到玉樹不低于2元錢。”而結古鎮地形狹窄,也很難展開大規模的施工。小水電也給玉樹重建帶來電力保障弱的難題。更為突出的是資金問題,需要大量的投入。
資源承載力調查正在進行
玉樹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重建首先要考慮環保問題。
張光榮表示,青海已經派出了專家組進行調查評估。主要是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災后生態修復調查評估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查評估。
同時,青海已著手對生態修復、環境治理包括垃圾污水處理、土地復墾等重點工作進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