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開錯報告單 患者以為得絕癥準備后事
![]() |
這份報告單讓患者虛驚一場。
新浪網訊 55歲的戴先生前往南城某腫瘤醫院檢查咽喉不適,醫院出具的病理報告單稱其頸部存在“異型大細胞”。戴先生信以為真懷疑自己患上喉癌,立即通知家人準備后事。11月2日下午,當他再次去醫院檢查時,卻被告知手上的病理報告單應為其他患者所有。院方表示,此系醫生操作失誤,導致張冠李戴。
喉嚨異常患者心驚
戴先生家住懷柔,為先天性視力障礙,持有二級殘疾證明。據戴先生介紹,今年9月起,他常常感覺喉嚨不適,“老有東西卡著”。
戴先生前往懷柔區醫院檢查,診斷結果為急性咽喉炎。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消炎藥,吃了一個月病情不見好轉。
10月25日,妻子陪同戴先生到南城某腫瘤醫院頭頸外科求醫。29日,戴先生在喉腔鏡室做了“電子內鏡檢查”,一名倪姓醫生告訴戴先生,他的喉嚨里有結節,大小、顏色暫時不明,檢查結果兩天后出來。
戴先生說,因藥物治療無效,他已開始懷疑自己患有喉癌。醫生說他喉嚨里有結節,更讓他感到恐懼。
11月1日,戴先生再次來到醫院,病歷室給了他兩份檢查報告:一份“電子內鏡檢查”報告單和一份病理報告單。前者顯示戴先生喉部可見8mm大小的紫色結節;病理報告單則稱其右頸存在1.5cm×1.2cm×0.7cm的結節,初步診斷為“異型大細胞”,需做進一步檢查。
“嗓子里有這么大的‘異型大細胞’?怎么可能?”戴先生滿懷疑慮,讓家人仔細核對兩份報告單,發現兩張單子的姓名、年齡和病案號等信息完全相同,與自己情況相符。
“難道真的是喉癌?”戴先生一下子癱坐在醫院樓梯上,情緒跌至谷底。
家人隨后前往頭頸外科診室咨詢,恰遇該科室“頭頸手術日”,沒有醫生出診。
囑咐家人準備后事
“我本身眼睛就瞎,要是再得絕癥,還讓我怎么活?”戴先生說,當天下午,他將這一噩耗告知家人,囑咐他們為自己準備后事。
當晚,戴先生步履蹣跚回到家中,“結婚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他流淚。”妻子說,戴家所有親屬隨后趕到,對丈夫進行安撫。
戴先生叮囑家人,盡快賣掉他的基金,將財產分給兒孫。他甚至致電所在公司領導,告知對方余下的工作無法繼續進行,讓領導另謀人選。
拿錯報告患者光火
11月2日上午,戴先生按照病理報告單的要求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免疫化驗室醫生卻告訴他,無需再做檢查,雙方當即發生爭執。戴先生要求醫生解釋說明,這名醫生多次核查病理報告單后表示,這份報告單可能不是他的,應為其他患者所有。這樣的回答讓戴先生在吃驚之余十分光火。
戴先生說,事發后,醫院多名領導趕到現場,經過一番調查后向他表示:病理報告單非他所有,是電腦系統出錯。
戴先生立刻前往喉腔鏡室,質問倪姓醫生自己手中的病理報告單出自何處,倪姓醫生表示自己并不知情。“倪大夫說憑他的經驗來看,我喉嚨里的結節應為良性,不需要再做檢查。”
戴先生說,醫院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讓他難以理解,他并無任何賠償要求,只是希望醫院加強管理。
醫生解釋出錯過程
前天上午,記者根據兩份報告單的內容,以患者家屬身份分別找到兩名出具報告單的醫生。
“電子內鏡檢查”報告單報告醫生倪大夫說,患者要是收到病理報告單,一般情況都是在他這里提取活檢細胞送檢,“我認為他(戴先生)的結節是良性,不存在所謂的‘異型大細胞’,所以根本沒有提取過活檢細胞。”倪大夫表示,他不知道患者手上的病理報告單從何而來。
病理報告單報告醫生馮大夫說,是門診醫生誤將一名劉姓患者的病案號編碼輸成了戴先生的編碼,因為電腦系統只識別這個編碼,出來的病理報告單上的患者信息是戴先生的,檢查診斷內容卻是劉姓患者的。當時醫生和患者都沒有發現這一錯誤,直到多個部門調查才發現出錯原因。
“因為工作疏忽給患者造成精神壓力,我們已向患者道歉。”馮大夫同時表示,病理報告單上說存在“異型大細胞”,并不代表就是癌細胞,所以才寫明做進一步檢查。
昨天中午,記者亮明身份求證倪大夫,他對前一天所述內容沒有異議。馮大夫則稱不能接受采訪,“有事你去找院辦”。
院方道歉獲得諒解
前天中午,醫院辦公室王大夫證實,戴先生手上的病理報告單應為一名劉姓患者所有,出錯原因為門診醫生操作失誤。
王大夫說,戴先生去醫院門診就醫時,向醫生出示了自己的申請單(醫院內部流通),這張申請單上有一個患者的病理號和病案號,當事醫生誤將兩者寫錯,正要更改時,一名劉姓患者進入診室,醫生忙亂中誤將劉姓患者的病案號填在了戴先生的申請單上。次日戴先生來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病理科醫生核實姓名時發現報告單出錯。隨后,醫生帶領戴先生前往各個診室詢問,確定該病理報告單為他人所有。
王大夫說,事情調查清楚后,病理報告單報告醫生已向患者道歉,并表示光憑“異型大細胞”不能確診病癥,戴先生情緒得到安撫。
王大夫說,類似情況也曾出現,但概率極低,醫院將對當事醫生及所在科室進行處罰。此外,醫院已通知劉姓患者,該患者的檢查正在進行中。院方將加強管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昨晚,該院赫副院長稱,昨天中午已派專車將戴先生接到醫院,并再次向其道歉,得到對方諒解。戴先生向醫院提出多條建議,院方表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