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老人”生活遇多重障礙 物價高被迫打工
一名北漂老人在路上。本報記者朱嘉磊攝
重陽節即將到來,在老人們迎接自己的節日時,不少“北漂老人”卻認為自己在異鄉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近日,記者深入多家社區發現,“北漂老人”的生活正面臨社會保障缺失、心理抑郁及人際關系障礙等多重問題。
問題一 社會保障
社保缺失致老人返鄉養病
“我再也去不了北京了……管不了你們了。以后,你們自己……管好自己。”今年5月的一天,因在京無法享受醫保,不得不回老家治病的榮阿姨回到河南老家,對剛從北京趕來的女兒擠出了最后一句話。
10年來,為照顧剛出生的小外孫,老人離開農村老家隨女兒漂到省會城市,之后又隨女兒一家漂到北京。“北漂老人”榮阿姨最擔心的就是生病,一個感冒就花好幾百,如果在老家,不但花錢少些,還能從新農合報銷。
今年新年剛過,老人總是低燒、疲勞,先是以為感冒,可吃了藥也不見好。到醫院一查,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等多項血液指標異常。排隊、抽血、化驗,每去一次醫院,老人就總揪心花孩子的錢。最終,在老家人的要求下,老人終于離開漂了8年的京城。
一個月后,老人因白血病在河南老家去世,也永遠告別了自己的“北漂老人”生活。“媽媽就是擔心在這里花錢,如果有醫保,老人不鬧著回家,也許就能保住媽媽的命。”昨天,老人女兒流著淚稱。
據調查,沒有醫保、害怕生病是許多“北漂老人”的心病。家住西城區椿樹園的張阿姨最近也因糖尿病、高血壓回了河北老家,“我回去熬藥方便,看病也便宜。”
有調查顯示,超過90%的老人關注社會保障問題,逛公園不能免門票、乘公交車不能免票、養老券領不到,雖然數額不大,但是都能讓“北漂老人”們感到心理落差。
問題二 心理缺失
多重問題致老人心理抑郁
遠離故土,寄居在兒女家中的“北漂老人”們同時面對著家庭瑣事、缺少朋友、情感孤獨等多重問題造成的心理障礙。
“都是一些家庭瑣事,小矛盾,但是積壓在心里,找不到合適的人傾訴。”最近,家住石景山區首鋼家屬區的“北漂老人”銘先生不得不求助愛心熱線電話,把自己的苦惱一股腦地傾訴給愛心志愿者。
愛心熱線創辦人徐坤透露,近來,不少外來的老人打來電話,有的認為自己為兒女把孩子帶大了,感覺自己沒用了,不知道今后的重心放在哪里;更多的老人是害怕孤獨,子女上班了,孫輩上學去了,而漂在北京的老人卻找不到自己的生活圈。
家庭瑣事有時會帶給老人很大的委屈,但老人不敢表達,“不能因自己給兒女再添矛盾。”“終究不是自己的家,也講不出個里表。能忍就忍著。”“北漂老人”張奶奶說。
問題三 經濟困境
生活成本高被迫打工
現住昌平區天通苑的老銀和老伴10年前隨兒子來京,隨著房租的不斷上漲,為了減輕兒子的經濟負擔,老銀重出江湖在一建筑工地打工。“你看這一片兒,就是我和工友們一起蓋的。”老銀指著天通苑地鐵出口處一片新房說。
“現在年紀大了,之前做的建筑活也都生疏了,”老銀稱掙的錢也不比年輕時多,“現在孩子們在這里,干建筑隊也是為了掙點錢貼補家用,主要任務還是照顧孫子。”老銀說,在北京10年了,自己也喜歡上了這個城市,“這附近的建筑,我沒少流汗。”
據了解,不少“北漂老人”和老銀一樣面對經濟窘境。隨著房租的不斷上漲,一些“北漂老人”隨著兒女從城中心區向外越遷越遠,房子也越找越小。有些“北漂老人”在孫輩們上學后,因住房緊張及經濟困難不得不返回老家,也有一些“北漂老人”想辦法在住處附近找一些店面,做些保潔、家政等零工,借以補貼家用。
部門回應:針對“北漂老人”們是否有望享受北京老人的福利待遇問題。最近,北京市老齡辦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尚未有具體政策。該負責人透露,此前曾有人大代表就外來老人的福利及優待問題進行過專題調研,并提出要在公交、公園、基本醫療等方面與北京老人一視同仁,“但議案最后也沒了下文。”
業內支招
“小漂”要反哺北漂老人
昨天下午,全國免費愛心熱線8000100277創辦人徐坤稱,“北漂老人”普遍沒有歸屬感,一定程度上感覺受到社會的歧視。另外,經濟問題、家庭矛盾及人際交往障礙也給他們帶來了傷害。
“很多人在討論‘北漂老人’值不值,只要孩子們需要,很多老人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踏上漂泊路,發揮余熱,給孩子們解決后顧之憂。”徐坤認為,可隨著孫子輩們長大了,“北漂老人”們就會感到冷落,“兒女們忙工作,顧不上照顧老人的情緒,由此會引發許多不愉快。”
徐坤認為家庭情感問題在“北漂老人”中很普遍。“這需要老人解決一個心理問題,孩子成家后,他們的小家自然會排在第一序列,老人應該逐漸認識到。”但同時,徐坤指出置身陌生的環境中,“北漂老人”更希望得到孩子的關心和反哺,“心靈上的安慰很有效。孩子們要多關注老人的情緒。社區也可組織一些活動,讓老人建立起自己的交際圈,獲得歸屬感,盡快融入新生活。”
專家說法
社區應更關懷北漂老人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唐均稱,“北漂老人”心理是極其矛盾的。從客觀條件講,“北漂老人”們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還是社會保障,“離開后,原籍的保障待遇享受不便,而異地更談不上享受養老待遇。”唐均稱,要是沒有“北漂老人”,相信很多處于哺育嬰幼兒期的年輕家庭也無法安心工作,社會應該承認“北漂老人”們的貢獻。“‘北漂老人’的貢獻應該得到回報,在社會保險待遇上,能否給予這些老人一些政策上的便利,能使他們享受到本地對老年人的各種優惠政策,組織他們參與社區活動,這是解決‘北漂老人’問題的關鍵點。”
坊間呼聲
唐阿姨:老家很多人羨慕我能到北京,這里生活的確比老家好,就是誰也不認識,孩子們一走,一個人在家,我就感覺一下子空了。
姜先生:我有高血壓、糖尿病,但兒子媳婦都上班,孫子沒人看,這幾年基本上我在帶。有時我生病了,就回河北老家看病,方便、便宜,還能報銷。等藥熬完了,病也好了,我再回來帶孫子。
“稻草人”:故土難離,一把年紀了誰還愿意去漂呢?“北漂老人”們是無奈流動,為了帶孫子,為了照顧兒女。國家應對此出臺政策,比如印制統一的老年卡,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等。(本報記者張淑玲 實習記者孫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