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地下交通員”回憶秘密工作的往事
貴網9月29日訊(黔中早報 文/圖 記者 瑪尼)開陽縣委一幢半園磚砌的老式宿舍二樓,楊秀榮老人住這里。歲月的消蝕,老人已不見了當年英姿勃發、腰別手槍挎騎戰馬的青春模樣,唯有同六十年前照片不變的就是齊耳的短發。1949年11月,楊秀榮老人和丈夫到達已被解放的開陽,后老人被任命開陽縣二區(今雙流鎮)婦女主任,其丈夫任命為縣委組織委員,從此定居開陽。
楊秀榮老人今年83歲,河南省尚河縣(今濮陽市)人,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那時老人所在地區是屬日寇占領區和共產黨八路軍根據地的一個爭奪區域,常常是兩軍的“拉鋸點”。抗日戰爭時期,楊秀榮老人在黨內公開職務是區婦女委員身份,組織婦女做軍鞋,磨炒面,鼓勵婦女支前打鬼子,那時常常給婦女講的話是:“烙餅做鞋補衣裳,送夫送子上戰場”,“繳獲三八槍,趕殺日本狼”!其實老人擔任區婦女委員身份的背后,更有個隱蔽身份:地下交通員。她要負責區小隊和縣大隊對日本鬼子及偽軍的情報收集和傳遞,常常是把一份份情報藏匿身上化妝悄然外出,再把上級指示帶回。由于敵情復雜,斗爭殘酷,老人隱蔽的這個身份當時就只有幾個人知道,盡管半個多世紀過去,由于組織保密紀律養成的習慣,老人至今仍不愿多談。
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后,楊秀榮老人兼顧的地下交通員工作終止,全力以赴地繼續從事婦女組織工作。由于戰爭時期工作繁忙,楊秀榮老人和配合解放軍作戰的丈夫同當時許許多多的革命伴侶一樣,難得見上一面,都在各自的工作和任務中白天黑夜的奔忙著。
老人的丈夫張自功在98年去世后就安葬在開陽,同一起南下而犧牲的老戰友們相守在這片流汗流血的土地上。
老人展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專門頒發給參加抗日戰爭老干部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解放初期的年輕模樣。
老人除了堅持收看新聞和民族文化節目及讀報外,每天的鍛煉也不可缺少。
這是老人青年時期至離休時同原國家婦聯主任康克清、及老戰友、老同志和家人拍攝的紀念照片。
慈祥的老人喜歡和孩子們在—起交談,詢問和鼓勵孩子們的學習。
每逢清明節、中秋、八—、國慶紀念日,腿因摔傷行動有些不便的老人都要在兒子和媳婦的陪同下到烈士陵園祭奠。
每座烈士墓,老人都要送上一朵菊花,是懷念中的凄清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