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貴大科院上學 挖土種菜玩真實版"開心農場"
國貿1班的學生一般都是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來“照顧”這些蔬菜。
一學生正在為菜苗松土,希望他們長得更好。
貴網10月25日訊(黔中早報記者 舒剛 圖/鄭增雄)昨天中午,剛剛下過雨的地里還很濕滑,在云巖區小關一座山腳下,來了一群年輕人,扛著鋤頭,有說有笑地聊著天,泥巴弄臟了鞋子也不介意。他們是貴州大學科技學院2011級國貿1班的學生,來這里“照顧”他們種的蔬菜。
原來,10月10日,貴州大學科技學院給他們這些剛入學的新生,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土地。把科技學院閑置的3畝土地, 分給學生種,“這樣他們就知道做農活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也能在種地中靜下心來,洗去浮躁。”主管土地分配的科技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肖立斌說出了學校這樣做的目的。
進大學種菜 學生們很興奮
聽說要分土地,學生們都很興奮。3畝地,30個班級,分成了25組,這樣每組平均能分到1分多的地,每個小組的使用期是一年。同時,學校向各個小組發放了工具、蔬菜種子,還請了4個當地的農民來當“指導老師”。
“這些地都是屬于科技學院的,以前有些是閑置的,有些被周邊的農民種上了蔬菜。今年學院把土地收回,分配給學生管理,也是作為隱性課堂的組成部分。” 肖博士說,因為土地不多,剛分下來的時候,很多小組的同學嫌土地太少了,不夠種,讓肖博士多分點,“可我也沒辦法啊,大家都得分到嘛!”肖博士笑呵呵地說。
剛分到地,國貿1班的同學們就用發給他們的鋤頭清理雜草、整理土地,在農民老師的指導下,種苗、壓根、澆水忙得不亦樂乎。兩個星期后,地里的幼苗長得有模有樣。
看著菜園一天天變樣,國貿1班的紀金全在QQ空間里寫下了一條心情:“今天學校分了一塊地(應該是去種地),雖累尤榮啊,希望菜兒們成才。”其他班還沒分到地的一位同學在后面留言:“羨慕啊,我們還沒分。”另一位網友則奇怪地問:“你們是國貿還是農學?”
非農學專業的大學生被學校要求去種菜,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一開始不相信,知道緣由后,很多人都開始羨慕起貴大科院的大一新生來。
“這比玩開心農場好多啦”
國貿1班這個小組有50個人左右,“團結就是力量,大家一起動手,感覺地太小了。”班上的女生楊桂英說。
昨天,輪到她和其他幾個同學照料菜地,她穿了一雙白色的休閑布鞋,其他同學穿的也大多是籃球鞋、板鞋這些不“專業”的鞋,雨后的泥土死死地粘在鞋上,很快腳下就多了兩三斤的重量。不過,他們還是很認真地給菜松土、拔草,樂在其中。
“我看我們的菜缺肥料,需要施點肥。”回去的路上,紀金全給班主任羅美芳老師說。
“剛剛栽下去,就放肥料?”羅老師問。
“施肥可以隔遠點嘛,這樣它們長得快!”楊桂英很認真地說。
“那怎么買肥料?”紀金全的這個問題一出來,大家直搖頭。
“要不我們上網買吧!”有人提議。
“千萬別去農場游戲里買啊!”羅老師打趣地說。
“農場游戲就是點兩下,哪有我們這個農場一邊娛樂,一邊勞動好。”楊桂英笑了起來,笑得很開心,她說她以前愛玩開心農場,可自從自己有了菜地以后,發現在現實中看著自己種的農作物一點一點成長,特別有成就感。
在勞動中 他們學會了節約
國貿1班的班長桂文龍來自農村,“我看過父母種地,知道播種、壓根、澆水這些流程,不過自己很少動手。”他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也成了班里“菜農”的中堅力量之一。“我終于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了,種地的體驗讓我感覺像是在家里一樣。”
班主任羅老師說,這半個月以來,班里的學生確實改變了不少,相互的交流也多了。“我們以前讀了四年大學,除了寢室的同學關系比較好以外,班里很多同學都沒說過一句話。”她說,自從開始種地后,羅老師班上的學生團隊意識、凝聚力、向心力都增強了不少。
因為學校也是第一次把土地分給學生,管理經驗不足,工具準備得也不是很充分。前幾天澆水的時候,沒有桶和盆這類的工具,羅老師讓同學們用班費去買。可同學們說:“節約點,用塑料袋慢慢提就行了。”
看著大家用塑料袋提得很辛苦,羅老師又說:“去買吧,我來出錢。”不過,還是被同學們拒絕了,最后他們堅持用塑料袋完成了任務。
“很不容易,知道了勞動的艱辛,也學會了節約。”羅老師說。
在農場里“悟道” 洗去浮躁
500年前,先賢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傳下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而“知行合一,事上磨練”也是貴州大學科技學院的院訓。這次開辟農場,副院長肖立斌也希望學生能在農場里“悟道”。
“做什么,你就是什么人;而不是說什么,就是什么人。”肖博士說,一個人的品行主要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中國傳統美德是在農業社會形成的,學校讓學生種地就是讓學生進入一個類似傳統社會的場景,在其中體悟傳統文化。通過知行合一、潛移默化,讓學生傳承中國的傳統美德。“比如說,鋤地、播種、澆水、日常照料這些過程就能讓學生靜下心來,耐心勞作,知道一步一個腳印,從而滌蕩掉工業社會和快節奏生活帶來的浮躁之氣。”
肖博士和學生家長交流過,家長也很支持學校的這個決定,“家長說讓孩子種地,比讓孩子一天到晚在寢室里上網、玩游戲好太多了。”
“玩游戲容易讓孩子孤僻、自閉,而農活勞動是一個開放的場景,會讓學生們樂觀、開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我們希望成才與成人并重,學會農業勞動就是成人的重要一課。”肖博士說,這次嘗試在全國的獨立院校中是第一次,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團隊精神和自律精神。
肖博士說,學院會把種地的成績記入成績卡,一個學期考察兩次,種地的表現將作為學生能力的表現之一。“我們打算明年收回更多的地,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這種學習中來。”
“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種鮮花、水果之類的,種出來的蔬菜,學校會考慮讓食堂收購,保障農場的自給自足。”肖博士說,他們在分土地之前,也考慮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