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老員工"把最臟活變干凈" 8年19項技術創新
“我要把最臟的活變干凈”
公廁老員工8年如一日 19項技術創新促行業發展
據北京晨報 “8年前,我就有個理想——把最臟的活變得干凈、衛生。”老成名叫王鋼成,今年53歲,是石景山區公廁糞肥管理處糞便排放站管理班班長。如今,他的理想正慢慢成為現實,他有過19項技術創新,每年為單位節省20萬元。
每天治糞400噸
老成個不高,一雙手布滿繭子又厚又硬,不太愛說話,但談起工作又滔滔不絕。
“站里每天都要處理全區260多間公廁的400多噸糞便。每天運來的糞便中間總夾雜不少的墩布、磚瓦塊、死貓之類的東西,很容易就把固液分離機器的出渣口給卡住了。這時只能進到固液分離機內用手去摳,機器里那個味兒,聞一會兒頭暈腦漲。”老成帶著記者來到平時待得最多的地方——固液分離間。
只見20多平方米的分離間里并排放著一大一小兩個鐵皮箱子,鐵皮箱接著許多管子,其中最粗的直徑有1米多。“這就是固液分離機。”老成指著鐵皮箱并打開上面的蓋子,頓時一股臭味涌了上來,熏得人直捂鼻子。“這里面已加了除臭劑,原來我們得一桶桶把除臭劑往里面倒,后來我想出個方法,在機器里面接跟管子,自動加除臭劑。”說著,老成指了指旁邊一口裝著藍色液體的大缸,缸里還有兩根塑料管。
“這車糞是從城區抽來的,你看里面多干凈。”說著老成熟練地抄起一把一人多高的鐵鉤伸進機器里,來回撥弄試探里面是否有硬東西。“這里面要是有石頭,就會把篩子硌壞,壞了我就下去修,每次焊接我嗓子都得腫好多天。”老成說。
8年19項技術創新
老成僅有高中文化,但動手能力極強,在排放站工作8年多有19項發明改造。“站里的這臺糞便處理設備,是生產廠家的第一臺產品,設計上欠考慮,有很多問題。廠家老總看完我改造過的設備后都伸大拇指。其實這也沒什么,一是我干的工種多,7年車床工、8年電工、10年汽車修理工,有了想法就能實現;二是我跟機器親密接觸,它有什么毛病我都知道。”
“比如原來卷龍接電機處是光滑的軸,破布和雜物每兩天就把軸給纏上了,導致電機停轉。后來我在光軸上裝刀片,有破布上來就絞碎,電機果然再也沒停轉。”老成說。他還對設備進行給水管線改造,將使用中水改為使用市政污水管線中的廢棄污水,每天節水50噸以上。為此老成沒少冒險,“那口污水井有10米深,污水管里能站人。除了我和另外一名老同志,其他人都沒下去過,我不讓他們下,不放心,每次下去都得帶防毒面具。有一次在下面我手上劃了個小口,當時沒在意,可過一會兒整個胳膊都腫了,去醫院治療時說中毒了。”
在老成的精心維護下,設計使用壽命四年的設備用了八年多仍在正常運作,且在這八年多里沒一天因故障停運。老成參與或獨立完成的改造項目每年為單位節約維修成本近20萬元。目前他的許多發明改造,或被設備廠家采用,或應用于北京市其他糞便排放站的改造。
感嘆后繼無人
老成的女兒是醫生,因為老成的特殊工作,女兒有段時間都不敢靠近他,連家里的飯都不讓他做。“干這個身上肯定有味道,除不干凈,但現在我們跟糞便接觸的機會已經少多了。”為減少排放站的臭味,老成鼓搗出不少新發明。
原來,廢渣處理是靠人工手推車推到車間外,再靠人力裝箱,夏天蛆爬得手推車上哪都是,“2008年我設計了一個回收箱,就是出渣后直接裝箱,現在人與廢渣基本不直接接觸。這個活是又臟又臭,但只要想辦法能好很多。我就是要把最臟的活變得干凈、衛生!”
說起未來,老成很興奮,但提起接班人,老成的目光朝向地面,“年輕人干完自己的活就待著,我在那里修機器,沒一個人過來學,排放站里前后來了二三十人,只有我堅持干到現在,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人來接班了。”
記者 李庭煊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