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網推送男女朋友活動引熱議 情感商品化成時髦
據成都晚報 臨近春節,“帶男、女友回家過年”成為大齡單身男女青年頭疼的事兒。近日,某團購網站推出“送男友、女友回家過年”活動,稱中獎者可選擇一男友或女友回家過年,引發坊間熱議。根據規則,網友每邀請1個朋友作為團購網會員,即可多1個抽獎機會,每人最多可得500個抽獎機會。(1月12日《新京報》)
現如今,情感商品化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在貴州,有淘寶賣家做起了男友出租生意,打出了起步價9元/天,包月200元的“商品”廣告。在河北,有電視臺虛構情感劇集,找臨時演員灑狗血演出博取眼球。“不孝子許峰”,只不過是編輯們別出心裁的一個“創意”,演員們計功謀利的一個“角色”。
這一次,依然是“舊瓶添新酒”。團購網站為了增加流量和注冊用戶數,千方百計地博取老百姓的眼球。他們敏銳地抓住人們的情感“軟肋”,運用小概率的抽獎方式,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參與熱情。對于商家而言,美女秀也好,情感牌也罷,口水越多越好,爭議越大越妙,有話題才有注意力,有注意力才有“生產力”。從結果上看,團購網站的“如意算盤”并沒有落空,短時間內,已有2萬多人參與抽獎。
至于背后的道義困境和正義糾葛,商家顯然并不關心。“男女朋友”在回家過年的途中發生性侵、財務糾紛等意外狀況,究竟應該如何分擔責任?商家并沒有作出具體說明。或許,在他們看來,現實收入、物質利益“比泰山還重”,道德倫理、公序良俗“比鴻毛還輕”。
情感商品化,就像一部又一部的惡俗劇,不斷地沖擊著老百姓關于情感的脆弱神經,其“罪”不言而喻。然而,我們卻不能將“罰”的板子都打在商家身上。畢竟,追名逐利的炒作之所以“進位”,還在于社會生態的“退化”,根源于實用價值觀的大行其道。
租賃也好,獎品也罷,情感商品化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嵌入到社會網絡之中,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現代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理性化和工具化,人們都強調效率,講究精準,總是試圖以最小的成本支出,來獲取最大的利益收獲。在泛商業時代,一切具有賣點的商業符號,都被搬上熒幕,都被擺上貨架,成為“眼球經濟”的作料,成為“口水效應”的砝碼。
明碼標價的感情,論斤論兩的“商品”,不是無根之木和無花之果。只有消除土壤之弊病,情感商品化才會缺乏“用武之地”,整個社會的情感生態才會得到根本性扭轉。(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