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老兵流落泰國72載 村民打橫幅迎其回家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2/1/21 8:37:57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廣西新聞網記者 鐘亮 唐輝吉
1月19日中午,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中,92歲高齡的扶綏縣籍老兵劉世蕘,緩緩走上貴賓室門前的紅地毯。他是遠征軍第6軍暫編55師迫擊炮連的老兵,一直想回到魂牽夢縈的家鄉,至今已在異國漂泊了72載。
隆重禮儀迎接遲歸游子
當天中午12時15分,昆明至南寧的KY8005次航班穩穩降落在吳圩機場。
在眾人的熱切盼望中,劉世蕘老人終于緩緩走上了貴賓室門前的紅地毯,他的侄子劉永達立即迎上去,一把抱住從未見面的親叔叔,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老人的眼里泛起點點淚光。志愿者們駕駛10多輛車組成車隊,并包下一輛中巴車,護送老人返回扶綏縣東門鎮舊城村。
劉世蕘老人從機場駛向家鄉的途中,村里的人們也在緊張地忙碌著。村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中山紀念堂,已經被打掃得干干凈凈,門口那副由志愿者制作的對聯上寫著:“少壯遠征異域百戰鐵衣碎 遲暮榮歸故園猶記桂花香”。村民們在村口掛好了橫幅,請來了舞獅隊和鑼鼓隊,以最崇高的禮儀迎接遲歸的游子。
老人的親妹妹劉世珍今年已87歲,她和90高齡堂姐劉建寧,并排坐在紀念堂門前,急切地等待著哥哥劉世蕘。
回到村口的劉世蕘卻遲遲沒有進村。“近鄉情更怯”,老人在車上,將衣服整了又整。志愿者羅亞君給他戴上了一個帽子,他取下來又戴上,還整理了好幾次。
當看到原先的沙石路,如今已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原來路旁的田野里如今滿是樓房時,老人喃喃道:“變了,變了。”老人鄉音不改,高興地用白話跟家鄉的親人熱情地聊了起來。老人的兒子劉允武說:“父親一輩子都不會泰語,只會白話和桂柳話,我們住在泰國的聯華新村,自從村里的4個講白話的人都去世后,他就再也沒說過白話。”
偶然機會圓了回家夢
19日傍晚6時許,眾人引著老人來到祖墳地,給祖先上香告祭。在這里,老人意外地看到了一座為他設立的墳墓。
劉永達說:“叔叔70多年前離開家鄉去當兵后,全家人都一直牽掛著他的安危,日思夜想,盼望他早日回家。”叔叔當兵后不久,就跟家里失去了聯系。家人只知道,他在第6軍當兵,并遠征緬甸抗擊日軍。后來,劉永達父親、姑媽等人見門前有大軍經過,就成天在路邊守候,等待親人回家,可劉世蕘一直杳無音信。20多年前,劉家人經過商議,認為劉世蕘已兇多吉少,于是決定給他在祖墳地里建一座墳,以慰親人思念之情。
其實,72年的等待,讓老人以為回家已無望。直到2009年10月,欽州游客陳先生意外進入聯華新村這個泰國最大的華人村,并與老人攀上了老鄉,老人才又燃起一絲回家的希望。他用顫抖的手,工工整整地寫下自己的住址和弟弟的姓名:廣西綏祿縣(今扶綏縣)舊城南門,劉世明。寫完后,他喃喃地說:“不在了,不在了的,找不到的。”
幸而,老人在有生之年碰上了網絡時代。當網友陳先生發出《我從金三角出來……》幫老人尋親的帖子后,網友們紛紛行動起來幫忙。
扶綏的網友“碧玉2276”在扶綏縣東門鎮舊城村走訪親友時,再次提到此事,沒想到一名八旬老人聽后連連驚呼:劉世蕘和他弟弟劉世明,她都知道。“碧玉2276”隨后打聽到,劉世蕘的親妹妹如今仍然健在,他的侄兒也聽老輩人說過,家里有位征戰緬甸未能歸國的叔叔。
得到消息,陳先生異常興奮。他立即與聯華新村取得聯系,劉世蕘終于得以與家人通上電話。
眾人鋪起一條回家路
為老人辦理歸國手續的重任,落到了孫輩劉遠國的肩上。可老人沒有任何身份證明,這些年來,他一直沒有加入泰國國籍,只持有一張難民證。
在多方聯系仍無望解決問題之后,劉遠國通過網絡求助,并注意到“老兵回家”活動的負責人、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因為此前他已陸續幫助30多位抗戰老兵回鄉探親。
很快,劉世蕘回家的愿望通過網絡和微博等各種渠道傳開,并引起中泰兩國志愿者的關注。泰國清邁的志愿者“泰國小龜barista”來到中國駐清邁總領事館求助,并出示了劉遠國傳來的證明文件,表明老人來自扶綏,家中親人都熱切盼望他早日回家。
核實身份之后,總領事館特事特辦,免費為老人辦了與護照具有同等效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
為了迎接老兵回家,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派出了4名志愿工作人員飛抵泰國北部城市清邁,再去接居住在清萊省昌孔縣聯華新村的劉世蕘。
廣西的志愿者們在多個志愿者QQ群里,公布迎接老兵回家的方案,這才有了在南寧吳圩國際機場,眾人歡迎老兵回家的熱烈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