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幼時被父親送孤兒院 52年后網絡尋親成功
時隔52年的全家福。二排左三為徐蘭英,她左邊為李金武(端女士供圖)
現代快報訊 南京六合區瓜埠鎮臺園村,是李金武出生的地方,他和這個僅有二十幾戶人家的村莊一別,就是半個世紀的光景。雖然他之前甚至連這個小鎮位于南京都不知道,但這里的一景一物卻都被他刻在了心底。1959年,因為貧窮,父親將他和小他3歲的妹妹送到上海。從那時起,雙方就都走上了長達50多年的尋親路。讓他們難以想到的是,今年年前,他們竟然從網上取得了聯系。而就在昨天,李金武終于帶著一家人,正式“回家”了。
兄妹倆被送進孤兒院
李金武出生于1953年,家住六合區瓜埠鎮臺園村的馬家大塘附近,家中還有1個哥哥4個妹妹。1959年冬,正趕上自然災害。看著嗷嗷待哺的6個孩子,李金武的父親李庭如愁白了頭。聽說上海情況好,他狠下心:送給別人,總比跟著自己餓死強。老實的莊稼漢肩挑扁擔,一頭坐著二兒子李金武,一頭坐著大女兒李金玉,偷偷將他們二人帶到上海一家孤兒院。
妻子徐蘭英回家后,發現一雙兒女沒了,除了怨恨丈夫,更是痛徹心扉。在當時的條件下,她實在無力再去尋回孩子。等次年春天,她來到上海那家孤兒院尋找孩子時,卻被告知孩子已被領養走了。
從此,徐蘭英便開始了尋子路。按女兒李金梅的話來說:“為了哥哥姐姐,媽是念了一輩子,也怨了一輩子!
兩家人踏上尋親路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一家想糊口就已不易,實在沒有余錢去尋找老二老三。李庭如與徐蘭英的爭吵也越來越多,十幾年前,李庭如搬離家中,與在南京的一個女兒一起住。在自責與悔恨中活了半輩子的他,最終于1999年去世。
2003年,李家的第三代也逐漸步入工作崗位,全家境況有所改善。而年紀越來越大的徐蘭英對兒女的思念之情也愈發強烈。這一年,家里最小的兩個女兒——李金梅和李金霞決定正式踏上尋親之路。起初,她們前往南京市區和上海尋找,卻一直沒有頭緒。
三年前,李金梅讓女兒在“中國尋親網”上發布了一條尋親信息。為了及時跟進信息,她還咬了咬牙買來了電腦,但在之后的三年里,“一個過來找的人都沒有。”
52年后的第一次通話
一次,李金武一個讀大學的外甥放寒假回家,他知道舅舅多年來都在找自己的親生母親,因此提出“幫你們在網上找找看”。一個星期前,外甥找到了“中國尋親網”,在尋人信息里翻了四五十頁后,突然看到南京六合一條“尋找李金武”的信息,外甥試探地問了問舅舅,“你是不是頭頂左上方有個六寸長的疤啊?”李金武一聽,心咚咚直跳,自己確實因為長瘡在頭頂留下了一個疤。按照尋人啟事上的聯系方式,李金武撥了過去。
這個電話被李金梅的女兒接到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彪m然當時還沒確認此人就是李金武,但李金梅已是興奮不已。她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和對方進一步確認,“他記得我們家門口的池塘、房后的小山坡,記得小時候玩伴的名字……”除了信息的高度吻合外,李金梅看著屏幕里的“李金武”,越看越像自己的大哥李金元,“簡直像雙胞胎!彪y捺心中的激動,李金梅請來母親和兄弟姐妹反復確認。他們在當晚就認定了,這就是他們要找的李金武。而徐蘭英老人更是激動得兩手發抖、老淚縱橫。
見面前,幾夜沒有合眼
兩家人按捺著急切的心情,將見面的日子定在了1月25日大年初三。初二下午1點,李金武帶上他親自種的小米及其他土特產,和妻子、兒子、女兒、孫子、外孫女一家十口,坐著兒子李占強的車,踏上了“歸家之路”。本打算當晚在山東休息一晚,但是他們一口氣將車開到了安徽才停下。這一夜,李金武幾乎沒怎么合眼。
本打算9點再出發,可昨天早上6點多,兒子李占強就醒了,到父母房內一看,他們比他起得更早。匆匆吃了兩口早飯,李金武一家又立即啟程。
一進村,早已等候著的村民們就放起了早已準備好的鞭炮,20多分鐘才逐漸停止。而心急如焚的李金武已經感覺不到耳邊的喧鬧,他在村民的指引下,一路沖進了自家院子——幾夜沒合眼的老母親及20多位家人正等在院內。
想找到杳無音訊的女兒
看見眼前的中年男子,徐蘭英老人感到有些陌生,她本能地攬過李金武的肩膀,撩開他頭頂的頭發,直到看到李金武頭頂的疤痕!笆堑氖堑摹,老人拼命點頭,一把把李金武緊緊攬入懷中。而李金武也早已淚流滿面,他像個孩子似的伏在母親懷中,喊出了藏在心底52年的那聲“媽媽”。
從上午一見面,李金武就和母親以及兄弟姐妹們聊開了,小時候的事、以后的經歷……憋了半輩子的話,就想全部從心底掏出來。李金武說,他計劃在六合的母親家里住兩天,然后和河北、六合的家人一起,到南京玩幾天。
不過,這家人心中還存有一個遺憾,就是大女兒李金玉至今還杳無音訊,他們希望通過快報,找到這最后一個流落在外的家人,熱線電話9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