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中餐菜正名 童子雞直譯為“春雞”
漫畫/陳春鳴
羊城晚報訊 記者李燁池報道:你知道“Wood mustache meat(木頭胡子肉)”是道什么菜嗎?乍看之下,連我們中國人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一些餐廳給木須肉取的“洋名”,外國朋友更是一頭霧水。近日,北京市外辦和市民講外語辦公室聯合出版了《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為2158道中餐飯菜“正名”。
民間取名笑點多
中國美食雖然受到世界各地的歡迎,但真正推廣起來實屬不易,最基本的難題就是菜名。如像“夫妻肺片”這樣的菜,被翻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恐怕要讓外國人驚恐不已。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舉例“紅燒獅子頭”,不能譯成Red burned lion head(紅燒獅子腦袋),“如果外國客人看到菜單中有獅子的腦袋,一定會向動物保護組織投訴的。”
新出版的《美食譯苑》基本涵蓋了八大菜系的主流菜品,北京市外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餐館可參照書中標準譯法印制菜單,但不會強制推行。
官方譯法多原則
因為中國菜命名方式本身多元化,《美食譯苑》中的英文翻譯方法也有多種。中文菜名中包含食材、口感、形狀、烹飪方法的,大多直接翻譯成對應的英文單詞,并更符合英文短語規范,如“豉汁牛仔骨”被翻譯為“Steamed beef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中文菜名中的人名、地名則采用音譯,“麻婆豆腐”不再是直譯的“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一臉雀斑女人做的豆腐)”,而是音譯的“Mapo tofu”。
而此前曾被翻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還沒有性生活的雞)的童子雞此次被正名為Spring chicken(直譯為春雞)。陳琳告訴記者,將童子雞的英文名稱定為Spring chicken是符合中英文語言特征的。童子雞的中文含義是沒有交配的小雞,而英語中一般用春、夏、秋、冬來形容小動物的年齡特征,初生到性成熟前的雞一般用Spring chicken來表示。
此外,四喜丸子的譯法也由Four glad meat balls(四個高興的肉團)改為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肉湯中燉的豬肉丸)。
《美食譯苑》特別將一些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特有食品規范成漢語拼音或音譯,如包子Baozi、豆腐Tofu、雜碎Chop sue,連“餃子”的英文譯法也從原來的“dumpling”改為“jiaozi”。另外一種保持漢語拼音或音譯的情況,是直譯或翻譯無法體現做法、原材料的,比如“佛跳墻Fotiaoqiang”、“驢打滾兒Lǘdagunr”、“豆汁兒Douzhir”。對于這些漢語拼音或音譯的單詞,還特別規范了可數名詞單復數使用原則。
李燁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