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名城建設60年變遷記憶(組圖)
舊時街道的記憶
如今街道的記憶
古城新意
氵舞陽河(舊)
氵舞陽河(新)
昔日的浮橋
新大橋已成為兩岸的交通要塞
鎮遠府城(舊)
鎮遠府城(新)
鎮遠太極圖(何昌華)
本港訊 (徐世釗)鎮遠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定巫建鐔城縣開始,至今已有2286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使鎮遠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伴隨著國家的發展,鎮遠一路走來。
鎮遠是個美麗的地方,60年來,一窮二白的鎮遠城,經過鎮遠各族人民努力奮斗,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美。城區建設達到6.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6.87萬人,城鎮化水平為26.11%。
精規劃,用心描繪名城藍圖。60年來,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由于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城鎮建設隨意性給古城鎮遠帶來了的極大的傷害,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縣委、縣政府決心搞好城鎮建設規劃,將城鎮建設納入規范化管理。1979年,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工作得到加強,并逐步開展城鎮規劃工作,描繪名城的美麗遠景。1984年縣人民政府委托州建設局城鎮規劃設計科和縣建設局負責縣城總體規劃編制工作。1996年縣人民政府委托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所重新編制了總體規劃。2004年縣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縣城區總體規劃進行編制。體系規劃中指出:“一個縣城中心,兩個中心鎮,三個城鎮帶,三條軸線,四個等級的結構布局,重點發展軸上的縣城中心城區氵舞陽鎮”。 該規劃于2004年8月2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10號文件批復實施。2009年9月1日《鎮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起施行,《鎮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使鎮遠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建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將促進鎮遠旅游、經濟和社會的更快發展。
城區建設的飛躍。新中國成立前,全城僅有為數不多的幾條古驛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新建,株六復線在鎮遠設站,縣城新增了平冒街、盤龍街、西秀街、東峽街、民生街5條街道,全城街道總長10公里,總面積28萬平方米,現正在建設的施青二級公路預計2010年正式通車營運,將與上瑞高速公路接軌。同時,石遷-劍河高速公路穿城而過,將帶領鎮遠進入高速時代。五座橋梁連起太極兩翼。鎮遠以舞陽河穿城而過聞名于世,60年前,僅有橋梁一座(老大橋),給城區居民出行帶來不便,基本上是靠渡船、浮橋連起兩岸貿易,而今,新大橋、盤龍大橋、氵舞陽河大橋、正在建設的青龍大橋已取代老大橋的歷史使命,成為連接河兩岸的交通樞紐。老大橋華麗轉身,成為旅客們觀光游玩的好去處,昔日繁忙的船家現已經成為河面游客觀光的艄公。縣城公交從新中國成立至90年代中期,縣城的公共交經過馬車、人力三輪車、機動三輪車、出租車的士四個時期,現城內有的士車100輛,只需揮一揮手,就會到達你想去的地方。供水能力緊部跟上,至2008年底,全城管網23697米,覆蓋面積5平方公里,供水量7000噸/日,水質合格率達100%,全城達到一戶一表。城鎮建設基本骨架逐步得到完善與保護,古城區面貌日益改善,城區服務功能得到較大改善,還建起了一座綜合性廣場文化園、火車站廣場、石屏山步行道、大河關大碼頭、河濱步道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場所進行娛樂、休息和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從新中國成立前的馬糞遍地,到上世紀的白色垃圾滿天飛,到今天的花草樹木青石板,城內企業集體東遷,讓名城的天藍起來,污水工程的運行,讓名城的水清澈見底。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片漆黑到今天生機勃勃的夢幻夜色。
60年的建設,騰飛的六十年,名城建設成效顯著。而今的鎮遠古城正向著下個六十年進發,鎮遠人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將用勤勞的雙手描繪美好的藍圖。